您所在位置:结肠溃疡 > 并发病症 > > 正文 >

肿瘤防治宣传周关爱女性,远离乳癌

一.乳腺癌的流行病学调查

据专家介绍,乳腺癌(mammarycarcinoma)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发生于女性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年全球约有万妇女患乳腺癌,约52.2万患者死于该病;中国新发病例约为18.7万,占全球发病人数的11.2%,死亡约4.8万,占9.2%。无论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各国因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乳腺癌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异。北美和北欧大多数国家是女性乳腺癌的高发区,南美和南欧一些国家为中等,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为低发区。据统计,美国乳腺癌的年发病率是.6/10万人,即每出生8个女孩,就有1个将来患乳腺癌。

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城市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上海流行病学资料调查表明,乳腺癌的发病率从年的13/10万增加到年的51/10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而抽样调查到的天津、北京、哈尔滨、武汉等地的发病率都占到当地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或第二位。全球统计表明,乳腺癌的高发年龄平均为40~60岁,其中西方国家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多为55~65岁,而我国发病年龄高峰在45-55岁,比西方妇女早10年左右。这就意味着,每年乳腺癌将威胁着我国几十万妇女的生命,数十万家庭的完整和数百万劳动力的正常工作。

因此,乳腺癌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二.乳腺癌的病因

病因尚未阐明,但许多资料证明,雌激素的活性对乳腺癌的发生起有作用。月经过早来潮或绝经愈晚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较高。一般认为,生育和哺乳可减少乳腺癌的发生。有统计认为,35岁以后生育第一胎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生率较20岁以前生育的妇女高一倍。长期哺乳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生率较短期哺乳的为低。乳腺癌的家族聚集性也获得证实,母系中患有乳腺癌的妇女,将来患乳腺癌的几率比其他人高出一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食物细腻,脂肪摄入过多,造成肥胖,进而导致内分泌失调,易诱发乳腺癌。美国的研究表明,亚裔人移居美国10年后,患乳腺癌的几率增加80%,表明生活方式的“西化”也是导致乳腺癌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另外。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导致的内分泌紊乱也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机会;乳房的注射式丰乳、不恰当的使用雌、孕激素和减轻绝经后症状的激素替代疗法等则又为乳腺癌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应该特别指出,肥胖及其激素替代疗法与乳腺癌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超重为25kg/m2≤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30kgm2,肥胖为BMI30kg/m2。中国正常成人的BMI为18.5-23.99(BMI=体重Kg/身高m2)。中年女性是指年龄为35~55岁的妇女。在这个年龄段,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容易出现肥胖。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对,名美国成人进行16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肥胖人群死于癌症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体重指数(BMI)与食道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胆囊癌、肾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死亡危险性显著相关。牛津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女性肥胖可增加乳腺癌、结肠直肠癌、胰腺癌和肾癌的患病危险。尤其乳腺癌和肥胖的关系正在日益受到重视。日前,正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北美肥胖症研究协会年会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女性绝经之后如身体超重,则更易患乳腺癌;如体重持续增加,则因乳腺癌而死亡的风险更大。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学者说,在绝经女性当中,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肥胖者患乳腺癌的可能性增加了75%。因此,中年女性控制肥胖就等于防癌。

激素替代疗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在妇产科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机理是在女性缺乏雌激素或体内雌激素减少的时候给以适当补充激素,从而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冠心病,调整因体内内分泌失衡所引起的种种症状,这就是激素替代疗法对人体有利的方面。然而,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调查报告显示,绝经后雌孕激素替代疗法,可显著增加妇女的乳腺癌发病危险;而且,确诊时间要比安慰剂组病人晚。结果还提示,使用激素替代疗法妇女所患的侵袭性乳腺癌预后可能较差。研究者结论认为,绝经后应用激素替代疗法,在5年内可显著增加妇女的乳腺癌发病危险。

三.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

早期乳腺癌不会引起任何自觉症状。除了乳腺专业查体发现外,一般都由病人在无意中、如洗澡、自检时发现。75%以上的早期乳腺癌为无痛的、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甚平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推动;有少量患者表现为乳头溢血、溢液或乳头糜烂。乳腺癌继续发展,会引起肿块区皮肤凹陷,临床称之为“酒窝征”;如果侵犯和牵拉乳头,使乳头偏斜、回缩,导致“漏斗征”。乳腺癌进一步发展,与皮肤粘连,肿瘤细胞阻塞皮肤淋巴管,导致淋巴液的滞留而发生皮肤水肿,形成乳房皮肤的“橘皮样变”。如果癌细胞广泛的扩散至乳房皮肤并“驻扎”此地生长,会引起乳房皮肤的广泛硬结,称之为“卫星结节”。晚期乳腺肿瘤会出现皮肤溃破,形成溃疡;而溃疡常有恶臭,并容易出血。

乳腺癌经淋巴和血液途径扩散和转移。进展期乳腺癌会沿淋巴道转移至同侧腋下淋巴结,导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如果继续发展,可以导致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若癌细胞阻塞腋窝的主要淋巴通道,引起手臂的淋巴回流障碍,则发生手臂水肿。癌细胞还可以通过血行转移至骨、肝、肺、脑等重要脏器,导致疼痛、黄疸、呼吸困难和脑部受损的症状。按照乳腺癌发展程度不同,临床上将乳腺癌分成Ⅰ、Ⅱ、Ⅲ、Ⅳ期。临床分期愈早、预后愈好。

乳腺癌病理分类包括:原位癌和浸润癌。原位癌是病理早期癌,不发生转移,临床可达到治愈。浸润性乳腺癌中,70%以上为浸润性导管癌,其次为髓样癌和浸润性小叶癌,其恶性程度中等。炎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的严重类型,预后较差。而乳头派杰氏病(Paget’s)等同于原位癌,预后很好。

四.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乳腺癌的诊断包括三个重要部分:临床查体、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临床筛查最好由经医院的专业医师进行;而首选的乳腺影像学检查为:钼靶或铑靶X线摄影和高频探头的乳房彩色超声;MRI(核磁共振)也是增强检查的手段之一,但费用较高,不作为首选。病理学检查包括:针吸细胞学检查和空心针穿刺病理学诊断。其中,空心针穿刺病理学诊断可信度高,而针吸细胞学检查的结果需要结合临床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大体标本的病理学诊断是乳腺癌诊断的金标准。

目前,手术、放疗、化疗号称为乳腺癌治疗的“杀手锏”,也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乳腺癌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乳腺癌:虽然可以切除局部肿瘤组织,但是不能切除转移的癌细胞,很多患者术后很快就发现转移,痛苦不堪。

放化疗治疗乳腺癌:在治疗上也有严格的制约因素,其副作用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伤,摧毁了免疫系统,给了癌细胞“死灰复燃”的机会。

“治疗不彻底、易转移、易复发、痛苦大、副作用大”是常规手术、放化疗中存在的弊端,也是降低病人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期的根源所在。解决肿瘤转移复发、提高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常规治疗毒副作用成为乳腺癌治疗亟需解决的问题。

细胞免疫治疗:专门解决乳腺癌转移复发问题

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应用最广、最成熟的肿瘤生物治疗技术.又称为用自己的细胞治自己癌症的方法,它是应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识别、杀伤肿瘤细胞,对其进行毁灭性打击。

联合综合治疗,细胞免疫治疗有效延长肿瘤患者寿命

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在抗肿瘤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正是患者理想的选择,现在不少的患者在化疗之后联合多细胞生物治疗技术促进肿瘤细胞调亡作用,可以通过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使其凋亡发生的效果来达到抗肿瘤的效果,从而化疗的效果有着明显的提高,令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更好的控制,生命也得到很好的延续,生活质量也提高不少。

五.乳腺癌的预防

乳腺癌不可预防!这是目前广大女性面临的残酷现实。但是,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可以采取措施延缓和推迟发病时间,降低死亡率。

截至目前,乳腺癌发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是“时尚生活方式”是诱发乳腺癌的重要因素,包括:

①不结婚、不生孩子、不哺乳。研究显示,未哺乳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是母乳喂养女性的5倍。

②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导致的内分泌紊乱。

③刻意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食物细腻,脂肪摄入过多,造成肥胖,进而导致内分泌失调,诱发乳腺癌。

④不正确的乳房美容方式,如:乳房的注射式丰乳、不恰当的使用雌孕激素和减轻绝经后症状的激素替代疗法等,

⑤为追求美体效果,束胸过紧;或者戴胸罩睡眠,使乳房日夜得不到放松。另外,月经初潮12岁,闭经年龄50岁,一级亲属患乳腺癌等也是罹患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因此,预防乳腺癌需要做到:愉快生活、健康饮食、调整节奏、锻炼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

①健康饮食:消除不科学的、不健康的“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习惯,杜绝保健品。多吃鱼和水果、蔬菜、以及一些粗粮。

②不要过度束胸,挤压乳房,让乳房有放松的时间。

③消除紧张、抑郁的情绪

④少用带有激素成分的化妆品,减少绝经后的激素替代疗法。

⑤适龄生育、多哺乳。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⑥每周要进行乳房自查,方法包括:①晚上平卧床上,双手交叉平摸乳房,及时发现肿物;②洗澡时,站立于穿衣镜前,双手上举或叉腰,观察乳房外形有否异常改变;然后,打上浴液,双手分别交叉,按照内外上下四个不同的方向抚摸乳房,发现肿块。









































济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西宁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bfbz/6741.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qwo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溃疡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