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溃疡 > 疾病病因 > > 正文 >

课程答疑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医20公

医20养老延续照护公益讲堂第五期

直播答疑文字版

答疑讲师:医院护理部主任李梅枝

“医20养老延续照护公益讲堂”第五期课程于年3月13日正式开讲。有的人是第一次听说过心身疾病,有的人听说过但是并不了解这个疾病,通过医院护理部主任李梅枝老师的本期课程介绍,相信能够让大家更加详细的了解心身疾病。

本篇文章我们将对第五期课程的答疑环节做整体回顾,一定要仔细阅读分享哦!

答疑环节Q:

第一次听说心身疾病这个名称,应该与精神类和神经类疾病有区别,是否是包含关系?

A:

心身疾病与精神类和神经类疾病不是包含关系。

精神和神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身疾病、精神病和神经病也是不同性质的疾病。但有不少人把三者混为一谈。心身医学又称心理生理医学,是关于生物、心理、社会的诸多因素在人类疾病和健康中相关联的理论,并将力求阐明这些因素以什么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共同起作用。“心身医学不是精神医学的分支,而是医学的基础。它并未提供特殊的技术去测定各种疾病,而是沿用现有的医学方法从理论基础上将它们作了有机的结合。”(中国工程院院士、精神专家沈渔邨教授)。因此,不能因为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在心身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而认为心身医学仅是精神病学或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心身医学所提供的是一种新的医学思维和方法。它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起了影响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多因素(异源性)概念:人类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受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病因多源论),而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心身医学是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有力地推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三者主要的区别为:类别不同、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治疗不同。

Q:

老年人的心身疾病典型症状?

A:

老年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更容易产生多个系统的心身疾病。首先随着年龄增长,全身各脏器功能都处于逐渐衰退的过程,常会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同时老年人往往受到多种疾病的困扰,对自己的健康长寿产生不同程度的危机感。再则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转换,造成不少人的适应不良。此外,老年人普遍寂寞孤独与自身的固执、封闭、多疑都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的功能性症状和生理性疾病的器质性症状相互重叠,往往会给临床医护人员带来诊疗护理方面的困惑与难度。

Q:

关于心身疾病如何早期干预?尤其是老年人群体

A:

主要是进行综合心理社会干预,必要时进行小剂量的药物干预。(1)松弛训练;正念疗法;一般性或支持性心理治疗:倾听、解释和指导、减轻痛苦、提高信心、鼓励自助;弹穴位释放情绪法;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等;

(2)生物反馈是内脏学习的过程,使血压成为一种能被患者“随意”操作的内脏行为,从而达到降压目的。

(3)运动疗法耐力性运动训练或有氧运动训练均有中度降压作用。有人还指出运动可提高高密度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4)改变生活习惯,减重、限盐、戒烟和控制饮酒都是降压的有效措施。

Q:

关于心身疾病如何进行心理治疗?

A:

心理治疗的目的:减轻和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的心理社会和工作功能、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提高治疗依从性、预防疾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1)一般性或支持性心理治疗:倾听、解释和指导、减轻痛苦、提高信心、鼓励自助。(2)有氧运动的心理作用:运动让人兴奋、放松,减轻焦虑,抗抑郁,白天精力充沛,改善睡眠,反应敏捷,延缓衰老,提高感觉的辨别力。(3)人际心理治疗的技术:询问的技巧、情感的鼓励和疏泄、澄清的技术、沟通和交往分析、改变行为的技术。

(4)正念疗法;CBT;弹穴位释放情绪法;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等。

Q:

老人各种慢性疾病容易引起哪些心身疾病?如何预防?

A:

老年人易患的心身疾病:

(1)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胃炎,神经性厌食,(2)神经性呕吐,心因性多食或贪食症,慢性胰腺炎等。

(3)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咳嗽等。

(4)循环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5)神经系统:肌肉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

(6)内分泌、代谢系统:糖尿病,肥胖症等

(7)骨骼肌肉系统:全身肌痛症等。

(8)泌尿生殖系统:神经性多尿、阳痿等。

(9)皮肤科:慢性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多汗症等。

(10)耳鼻喉科:美尼尔综合征、、晕动症等。

(11)某些癌症。

关于预防:

(1)矫正不良个性: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等;

(2)矫正行为问题: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型行为等;坚持运动,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可以选择散步,游泳,骑单车,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补充膳食纤维,促进胃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忌辛辣刺激食物,忌肥甘厚味油腻食物;健康的生活作息,尽量不熬夜,保持良好睡眠,劳逸结合,戒烟限酒。

(3)保持情绪舒畅,减少压力与心理刺激,不能过度的悲伤,过度的高兴,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出现情绪问题及时疏导、调控;

(4)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

Q:

老年人心身疾病的特点?

A:

(1)生物或躯体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心理社会应激起到扳机作用;

(2)个性特征与心身疾病密切相关;

(3)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起重要作用;

(4)以躯体功能及器质性病变为主;

(5)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上;

(6)有几种心身疾病存在或交替发生的可能;

(7)有相同病史或类似家族史;

(8)疾病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Q:

如何照料有心身疾病的老年人?

A:

有心身疾病的老年人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躯体护理。心理护理在心身疾病中尤其重要,通过心理护理,可对心身疾病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主动地接受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治疗,从而大大缩短治疗的疗程,提高心身疾病的治愈率。心理护理基本原则(1)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都很常见。特别是心身疾病,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心理护理的个体化心理护理特别强调个体化的护理。护理专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曾提出,“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和文化程度等的不同,所患的疾病与病情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或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3)重视患者家属和亲友对患者的心理作用心身疾病患者的家属、亲友,是其非常重要的社会网络,这些网络即可给患者输入正性刺激,也可输入负性刺激。

老年人心身疾病心理护理的目标心身疾病心理护理的总体目标是要让患者在认知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变化,其中,患者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心理护理的具体目标包括:(1)满足患者的需要需要可以通过动机影响人的行为,也可直接决定情绪产生的性质和强度。在临床上,医护人员容易注意到患者情绪和行为的变化,而常忽视患者的需要。实际上,了解并尽量满足需要是解决患者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级分为5个层次。心身疾病患者的高低层次需求常处于矛盾之中。从某种角度来看,康复的过程就是有关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调整患者的社会角色(3)调节患者的情绪情绪即可治病,又可致病。因此,心理护理的目标是发展积极情绪,防止或应对消极情绪。

(4)缓解患者的心理社会应激心理社会应激可加剧心身疾病的进展,心理护理通过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获得社会支持,如拨打或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来抵消生活事件的消极作用。(5)增强患者的适应和应对能力心理护理则需要对患者有害健康的应对机制进行心理干预,并帮助患者合理的使用其积极的适应、应对机制,使之有利于向机体康复的方向转化。(6)处理患者的心身反应心身疾病患者常见的心身反应是慢性疼痛和睡眠障碍。心理护理过程中可借用一些心理治疗的技术,来处理这类心身反应。

Q:

心身疾病,心可以影响身,身可以影响心。40岁以后的亚健康人群、不健康人群,如何延缓心身疾病的发展?

A:

医院的各种临床科室中,经常遇见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诉,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或几种精神心理症状。实际常见的躯体症状为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代谢和皮肤的症状。心理社会事件对躯体的影响所导致的生理变化互为因果,由量变到质变。在文献中把暂时性的生理反应称为心身反应;把无器质性病变的机能异常或自感躯体不适称为心身障碍;有器质性病变的则称为心身疾病。由于心、身是相互影响的,在文献中把由心理社会事件引起的躯体疾病称为原发性心身疾病,而把由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障碍称之为继发性心身疾病。

可以通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自我疗愈能力和自身潜能(每个人身体里面都有一位医生,我们只需要协助它工作,我们里面的自然疗愈力量就有实现康复的最强大力量。——希波克拉底),以及必要时对专业医护人员的积极求助来延缓心身疾病的发展。

Q:

心身疾病患者的情绪变化有哪些?我们应该有哪些警惕?

A:

主要是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接纳适度的情绪反应,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必要时求助专业医护人员。

Q:

关于心身疾病有没有什么健康教育?

A:

有。对于心身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护理等防治方面的知识进行健康教育。

光有正面想法还不行,还要用正面想法去指导行为。

Q:

针对心身疾病,跟自身免疫有什么相关联吗?

A:

有关联。人类免疫功能分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两类。非特异性免疫是指先天性或天然免疫,受遗传因素的控制,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心理应激使人心理愈痛苦,免疫功能受抑制愈强。而心理应激还可降低人体的抵抗力,增加呼吸道疾病感染率。交感神经兴奋时,胃肠分泌和蠕动受到抑制,出现口干舌燥、不思饮食,腹胀不适,打嗝嗳气,上腹隐痛甚至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会出现食欲增强、灼热烧心、反酸嗳气,饥饿时疼痛,进食后缓解等类似溃疡病的症状。实际上,交感神经活动不过是起加强作用。平静环境下,副交感神经起主导作用。当生活波动、应激时,交感神经起加强的作用。紧张的情绪导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唾液分泌减少,呼吸加快,尿频现象。焦虑、愤怒可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瞳孔放大、血糖升高、胃肠抑制和痉挛、红细胞增加、血沉加快、血压升高、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痉挛,以致在惊恐、暴怒和激动、焦虑下可使潜在素质的患者当场发生中风、心梗、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情绪也可改变机体的防御能力而增加感染的机会。

——以上答疑内容仅代表专家观点

下期预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面对各种消息年轻人尚懂得如何筛选,但是老年人对消息的敏感度不高,从不信疫情到后来的轻信谣言,老年人在疫情防控中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其他群体更大,应激心理反应也更强,所以老年人心理的防控非常重要。下期我们特别邀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蔡太生教授为大家讲述《疫情期间老年人心理压力的认识与处理》,敬请期待!

▼往期精彩回顾▼

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失智失能老人留置尿管家庭照护

失智失能老人胃管家庭照护

家庭安全用药管理

家庭内噎食和心跳骤停紧急救护

公益讲堂小助手


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jbby/12091.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qwo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溃疡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