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和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之间似乎有某种“联系”,而病变在结直肠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更为密切。据统计,UC患者发生CRC是正常人的2-4倍,因此UC患者应提高对肿瘤的重视。今天带大家了解UC合并结直肠癌危险因素以及如何早期筛查和治疗。
早期报警症状:
早期结直肠癌可表现为腹泻或便秘、便中带血、消瘦等,与UC存在症状上的重叠,因此如UC患者的病程中出现腹痛加重,食欲差,难以解释的体重下降,反复血便且一般治疗不能改善,长期接受内科治疗无效或症状缓解不明显,反复发作,发作间隔期变短及疾病发展迅速者,医院就诊,以排除癌变可能性,对于低发病年龄、病程长、病变范围广、严重程度、炎症持续活动者、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者、具有结肠癌家族史者,更需要警惕。
如何筛查及监测
首选结肠镜检查进行筛查和监测,筛查的时机及监测间隔时间建议如下:
①患者自出现症状8年后均应进行结肠镜筛查,以重新评估病变范围并排除癌前病变
②病变仅限于直肠,且无证据表明之前或目前直肠近端存在内镜或显微镜下炎症活动,不必进行结肠镜随访监测
③患者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无论病情是否活动、病变分布范围及病程长短,需每年进行结肠镜随访监测
④存在高危因素,建议1年进行下一次结肠随访:
5年内发现狭窄或异型增生
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炎症重度活动的广泛结肠病变
⑤存在中危因素,建议2-3年内进行下一次结肠镜随访:
轻、中度炎症活动的广泛结肠病变
炎症后息肉
一级亲属50岁以上结肠癌病史
⑥无中、高危险因子的患者,结肠镜随访监测间隔为5年.
治疗方式的选择
行全结肠镜检查并在可疑部位取活检做病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结直肠癌前病变包括息肉样、非息肉样及内镜下不可见异型增生,息肉样异型增生一般内镜下可完整切除,而后两者需根据粘膜活检结果选择治疗方式,部分非息肉样异型增生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若其在内镜下完整切除,且没有其他肠段非息肉样病变及不可见异型增生证据,可继续肠镜监测,而早期结肠癌需行结肠切除术,首选腹腔镜手术。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的临床症状和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存在重叠,对于长期IBD且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提高对肿瘤的警惕尤其必要,但是,也无需过度担忧,因为发生肿瘤的终究是少数,如果广大患者能够及早诊断、规范用药、定期接受随访,相信预防肿瘤产生恶性结果也绝非难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jbby/12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胃病的病理与松花粉调理案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