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溃疡 > 疾病诊断 > > 正文 >

秋季:过敏体质到底“虚”在哪儿,如何“补

秋季:过敏体质到底“虚”在哪儿,如何“补

导读: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假日出游好不惬意。但对一些皮肤敏感的人来说,就不会有如此之感觉。秋天是过敏高发期,秋风带来的树粉、各种收获的食物都成了人们的过敏原。中医认为多与禀赋弱(过敏体质)有关系,是身体正气虚弱,不足以抵御外邪。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那么我们身体“虚”在哪里呢?

《化芊中医》辩证治疗:1.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症。2.心脑血管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脑梗等。3.肠胃病: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黏膜白斑、胃溃疡、食道返流性胃炎、结肠炎、结肠溃疡等。4.妇科病:月经不调、不孕症、多囊卵巢及慢性炎症、气血不足等。5.皮肤病:荨麻疹、湿疹、痤疮等。6:颈肩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退行性关节炎等。

刘化芊:中医主任医师;山西省营养协会顾问、首席专家。

秋天是过敏高发期

每逢气候转换、温差悬殊大或温热潮湿之季节,许多人常会发生皮肤过敏的现象,具体症状如引起鼻塞、打喷嚏、流涕、喉咙发痒、眼皮肿胀等现象。致使某些人,会出现全身皮肤奇痒、起疹块和鳞屑、脱皮,苦不堪言。中医认为多与禀赋弱(过敏体质)有关系,是身体正气虚弱,不足以抵御外邪。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那么我们身体“虚”在哪里呢?

常见的“虚”是指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简单来说,气虚则无力;血虚则发燥;阴虚则热;阳虚则冷。具体来讲:

气虚会出现:身体虚弱、疲乏无力、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四肢乏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

血虚会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唇色爪甲淡白无华等。

阴虚会出现: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口干咽燥、面色无华等。

阳虚会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苔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

具有上述症状的朋友,与之相对的补益方法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补气可常用:黄芪、人参。

补血可常用:当归、川芎。

补阴可常用:山药、地黄。

补阳可常用:附子、肉桂。

每到换季时候,一些朋友双手就会出现脱皮、干燥发痒的症状,忍不住的就想去抓挠,这种现象为“季节性手脱皮”。

导致手脱皮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族遗传;手多汗;季节气温变化;碱性肥皂、洗涤剂的不良刺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许多人觉得手脱皮很正常,其实不然,皮肤表皮层被破坏后,极易造成皮肤皲裂和感染。往往可发展成以下症状:

皲裂性湿疹:

双手脱白皮,手指有裂口。常见于女性,如经常接触洗洁用品的家庭主妇,又称为“主妇手”

真菌感染:

其特点是手掌出现红斑、炎症,瘙痒明显,而且患手癣的患者大多同时患脚癣,当真菌检查呈阳性,应尽早就医治疗。

汗疱疹:

双手同时长红色水疱,有剧烈瘙痒的感觉。多由血虚血燥、皮肤失养、燥热生风所致。也与手部多汗、敏感体质,情绪等因素有关。

关于手脱的治疗,可以从中医调理、针对性的护理和营养学干预几方面的康复:

除真菌感染因素之外,中医认为,手脱皮主要是血热、血燥,湿毒外泄所致。我们可以采取疏风止痒、养血润燥的方法,如白合固金丸、玉屏风散等中成药来改善。对于皮肤角质进去针对性的护理,如抹醇膜、三参膏和黄金油。

“血热、血燥、湿毒”看起来比较抽象,大家可以理解为身体的“毒素”,是身体排毒不畅导致的病理反应。在适度用药的同时,可以配合特定的营养素干预来增加身体的排毒能力。要实际治疗中,两者有机结合,效果更加理想。

如果你有毅力,配合食疗的方法,也有助于达到“凉血、润燥”的效果:

对于“凉血”的食疗方法:

中医认为,莲藕有清热凉血的作用,无论凉拌、榨汁、清炒都可以,此外雪梨、苦瓜、苦菜、丝瓜、鲜芦笋也是凉血之物。

对于“血燥”的食疗方法:

“血燥”顾名思义就是血液比较干燥,按中医理论就是:血虚而阳热过盛,只是阴阳失调,只要稍加调整,应该没有多大问题,饮食方面注意不要吃热气的东西。

对于"血虚风燥"的食疗方法:

"血虚风燥"一般可见皮肤呈现干燥不润泽,甚至肤表干枯,自觉瘙痒剧烈,夜间尤重,搔之则瘙痕遍布,结有血痂;爪甲干枯失去光泽;大便秘结。

血虚风燥者,推荐一下食疗方法:黑芝麻克、乌枣克,水煎3次,浓缩,加蜂蜜克,搅拌成羹,放入瓶中保存。早晚各取一汤匙,开水冲化服之,有润燥、柔肤、止痒的作用。

中医认为过敏原因:

中医认为,人体之所以会发生过敏现象,主要是肺、脾、肾三脏腑功能失调,由此生出各类过敏症状。中医认为:肺主呼吸,不耐寒热,易受外邪侵袭;脾主运化,营养失调亦损伤脾胃,进而运化水湿聚合成痰;肾主气纳,肾阳不足,气纳功能不良,水分蒸化亦失调。因此要彻底解决各类过敏症状,就必须从身体的本质入手。通过中医传统古技法:砭、针、灸、导引、按跷、中药等的配合使用,拔出体内寒、湿、毒,调整脾、肾、肺等脏腑功能,使脏腑发挥其正常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过敏体质出现的原因。

肺虚

:鼻炎易反复发作,头重头昏,神昏气短,怯寒,四肢困倦,胃纳欠佳,大便或溏。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苔白,脉濡弱。小儿过敏性鼻炎,以肺脾气虚为多见。: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因此呼吸道或是皮肤的过敏,大都与之相关,都属于中医的肺的管辖范围。肺主呼吸,不耐寒热,易受外感风寒热等病邪侵袭而造成皮肤及呼吸道等问题。临床发现,肺虚寒的过敏患者居大多数,这种患者,不管是皮肤过敏、鼻子过敏、气喘,都需要从肺着手调理。

案例分享:孟先生48岁

:过敏性哮喘,症见哮喘声高息涌,胸胀气粗,倚息难卧,以呼出为快,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群罐排毒+点穴顺气此为痰热交阻、壅塞气道的热哮证。调理需清热化痰,宣通肺气。调理前听其喉间痰鸣如曳锯,肺部有哮鸣音,是为肺热不能宣泄,故以群罐排毒,选中府、膻中、合谷、丰隆等穴施罐,“悬针”进行无针针灸,达到宣泄、清肺、定喘之效。辅以点穴顺气以降气,使肺热得以清泄,痰热能够化解,气道自通。

案例分享:张小朋友6岁

:经常过敏性鼻炎,痰状稀白带有泡沫、四肢冷、口不渴、舌苔白。:导引推拿+培元艾灸专家辨证其主要由肺虚而引起,需温肺散寒、祛痰平喘。先以导引推拿,在印堂穴、攒竹穴等穴位按揉1分钟,再以擦法在鼻翼两侧快速向下搓擦1~3分钟,以产生局部灼热感为度。再配合培元艾灸,选迎香、太阳、肺俞等穴,先艾灸5分钟,后逐渐增加。调理3个疗程后,过敏性鼻炎明显好转,最近6个月未再发病。

肾虚

:各类肠道不适,食欲不振、腹泻、恶心呕吐、腹部胀气,皮肤容易出现划痕或发生食物过敏。:肾主气纳,调节水分代谢。肾阳不足,气纳功能不良,水分蒸化也失调,进而造成皮肤的干燥、大便的干硬秘结。中医认为,过敏的原因多与“虚”证有关,有先天和后天之分。现在我们常说的过敏体质有一定遗传性,也就是中医说的的先天体虚,多与“肾虚”有关。另一方面,因为运动缺乏、压力过大、睡眠不足,导致肾虚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有过敏体质的患者,三分之二以上有肾虚现象。

案例分享:王女士46岁

:久患过敏性哮喘,症见呼吸短促,活动更甚,常伴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尺脉弱。:点穴顺气+循经通络由于王女士是患病日久,因此在调理时,要根据情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发作期调理用点穴顺气之“按、揉、捏”等手法,作用于肺俞、中府、侠白等穴,以解痉平喘,通窍;静止期,以循经通络,疏通脏器腧穴之所在的膀胱经,调动气血以补肾纳气。一个月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等症有明显改善,4个疗程后,今年未再发病。

案例分享:钱小姐29岁

:皮肤出现紫癜,常觉精神不振,有时觉颈后寒、腰酸痛、四肢发凉,起夜较多。:周天药浴+导引推拿肾为身体“元气”之所在。肾虚精血不足,血液在血脉中的分布紊乱,溢出血脉,导致皮肤留下出血点,发生紫癜。以周天药浴调理一个疗程后,有效缓解了皮麻肌木,皮下结节红斑、青紫的症状。并配合导引推拿,引导体内病邪从身体各部排出,消除因先天体弱,易感外邪导致的肾气亏虚,消除各类过敏症状。

脾虚

:异位性湿疹,过敏性哮喘,肠胃不适,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或腻,脉濡。:脾主运化,营养失调亦损伤脾胃,进而运化代谢的不良,造成水湿水邪聚合而成痰湿病气,引起过敏。后天因大病、久病所致的体虚,都与“脾虚”相关。而后天脾虚日久,便会牵连到肾,形成“脾肾两虚”。导致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而中医说的脾气虚、中焦湿滞、运化失调,其实是同一件事。表现在西医上,就是胃酸不足、消化不良、慢性食物过敏、肠道蠕动失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彼此相关,其本质问题都在脾。

案例分享:谢女士28岁

:久全身多长湿疹,后面部也开始长可一些,查过食物不耐受和过敏源,无果,皮疹红肿,渗出不止。:透背熏蒸主要由于脾胃虚弱,水湿失去运化,湿热所致。由于病程日久,湿热变成湿毒,导致皮疹红肿,渗出不止,重点在于调理脾胃。采取透背熏蒸的排毒脱敏方,主调脾经,经络穴位均为胀酸痛,经过五次调理后,原本腹胀的现象就大为改善,全身红肿的现象缓解,现在仍然在继续调理中。

出诊~

芊芝堂中医太原店(劲松北路店):

刘化芊每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出诊;

王美琴每周一出诊,主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疑难杂症。

王永宏每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出诊,主治颈、肩、腰、腿痛。

—、(刘化芊)









































北京医院治白癜风
白癜风早期发病原因

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jbzd/1211.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qwo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溃疡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