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m.39.net/pf/a_5740834.html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l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主要与遗传、地域、环境、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UC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研究发现,UC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及发展,因此,有效防治UC尤为重要。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临床类型可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初发型指无既往病史而首次发作,此型在鉴别诊断中要特别注意,涉及缓解后如何进行维持治疗。慢性复发型指临床缓解期再次出现症状,临床最常见。
U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期多见,男女性别差异不大,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临床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伴有皮肤黏膜、关节、眼和肝胆等肠外表现。其中皮肤黏膜表现如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和坏疽性脓皮病;关节损害如外周关节炎、脊柱关节炎等;眼部病变如虹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等;肝胆疾病如脂肪肝、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石症等。黏液脓血便是UC的最常见症状。
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艰难梭菌感染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诊断标准诊断:①具有典型临床表现为临床疑诊;②根据临床表现和结肠镜和(或)钡剂灌肠检查具有上述特征时可初步诊断本病;③上述诊断标准,结合黏膜组织活检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特征时,可以确诊;④初发病例如临床表现、结肠镜及或活检组织学改变不典型者,暂不确诊,继续随访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评估:
①病变范围:可参照蒙特利尔分类(E1E2E3)。
②疾病活动的严重程度:UC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的疾病按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可采用改良的Truelove-Witts疾病严重度程度分型和改良的Mayo活动指数。
③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轻重分级。
UC的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促进黏膜愈合、防止并发症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轻度UC的处理:氨基水杨酸制剂口服、灌肠,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盐灌肠液。中度UC的处理:氨基水杨酸类制剂、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或两者合用,免疫抑制剂,或抗TNF-α单抗(英夫利西或阿达木单抗)。重度UC的处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用激素、转换治疗方案。症状缓解后,应继续维持治疗至少1年或长期维持,激素不能作为维持治疗药物,维持治疗药物选择应根据诱导缓解时用药情况而定。①氨基水杨酸制剂②硫唑嘌呤类药物③生物制剂类药物④肠道益生菌。
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治疗的疗程为3~5年或更长。对硫唑嘌呤类药物及英夫利西维持治疗的疗程未有共识,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中药、中成药、针法、灸法、穴位贴敷、埋线、药物灌肠。
重视癌变监测,定期肠镜检测:建议病史超过6~8年的UC患者行结肠镜检查以确定当前病变的范围;伴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发生结肠癌风险较高,应每年进行肠镜监测;如为直肠型,无需肠镜监测;广泛性结肠炎或左半结肠炎患者,第8年起,每1~2年(高风险者)或者每3~4年(低风险者)行肠镜检查,对UC患者进行风险评判,根据不同风险患者,调整治疗方案。
END医院中医科欢迎扫码
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jbzl/1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