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溃疡 > 疾病治疗 > > 正文 >

结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及来源

赵晓丽,徐仟,张勇,邢莉,刘洪刚,金玉兰等.

中华医学杂志,,96(32):-.

摘要

目的分析淋巴结转移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年2月至年8医院病理科阅片的例结直肠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患者随访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例中69例存在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组),64例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未转移组)。与淋巴结未转移组比较,淋巴结转移组更易发生神经侵犯(20.29%比3.13%)和脉管侵犯(36.23%比3.13%),肿瘤浸润深度更深(浆膜外:1.45%比0),肿瘤分化更低(低分化:26.09%比14.06%),死亡(11.59%比1.56%)及远处转移比例(17.39%比4.69%)更高(均P0.05)。淋巴结转移组中不同淋巴结N分期(N0、N1a、N1b、N2a、N2b)在神经侵犯、脉管侵犯、环周切缘、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肿瘤分化、死亡及远处转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检出淋巴结数目12个的患者与检出淋巴结数目≥12个的患者各临床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淋巴结转移及其分期与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死亡及远处转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淋巴结数目12个或≥12个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无关。

正文

结直肠癌目前位居全世界常见恶性肿瘤的第3位,是全世界四大致死癌之一。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在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5位,在城市病死率中占6.51%,在农村占4.64%。研究表明,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高达80%~90%,而存在转移的患者仅为60%~68%。淋巴结转移作为结直肠癌主要的转移方式,是评价预后的重要依据,如何准确评估淋巴结转移状况,对于结直肠癌的预后及转归至关重要。本研究将通过对结直肠腺癌根治标本的临床病理观察及随访,比较并统计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肿瘤分化、淋巴结N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与预后的关系,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

对象与方法1病例来源:

筛选年2月至年8医院结直肠腺癌根治术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入组标准:(1)结肠原发性肿瘤;(2)有明确病理诊断;(3)行根治术切除;(4)排除既往肿瘤病史;(5)排除家族性息肉病性结肠癌、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恶变;(6)排除同时性多原发肿瘤。

2随访:

随访以电话随访方式进行,总体生存时间计算是从首次确诊开始至随访截止日期或者死亡日期,随访止于年8月,随访时间为0~54个月,中位随访14个月。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诊断采用穿刺及结肠镜检病理诊断确诊。

3方法:

采用双盲法阅片,由2名高级职称的医师分别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浸润癌成分进行观察,计算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肿瘤分化、淋巴结N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情况,取结果一致者例。

淋巴结N分期定义:N0: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N1a:1枚区域性淋巴结转移;N1b:2~3枚区域性淋巴结转移;N2a:4~6枚区域性淋巴结转移;N2b:7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定性指标采用频数及率进行统计描述,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正态定量指标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级资料的组间差异采用Wilcoxon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临床资料:

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64∶69,年龄范围30~87岁,平均年龄66岁,病程0~55个月;其中高分化腺癌19例(14.29%),中分化腺癌87例(65.41%),低分化腺癌27例(20.30%),详见表1。例患者的根治标本中有69例存在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组),64例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未转移组)。例患者中均未发现盆腔播散/转移病例。在年2月至年8月期间,例患者中9例死亡(6.77%,术后2~27个月),11例失访,2例复发(1.50%,术后7~10个月),2例发生肝转移(术中及术后6个月)。

2.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各临床指标比较:

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在神经侵犯、脉管侵犯、浸润深度、肿瘤分化、死亡及远处转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临床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

3.淋巴结N分期之间各临床指标的差异:

根据淋巴结转移个数分为N0、N1a、N1b、N2a、N2b期。各分期间在神经侵犯、脉管侵犯、环周切缘、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肿瘤分化、死亡及远处转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2)。

4.淋巴结检出数目12个

或≥12个患者间各临床指标的差异:

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标本中检出淋巴结数目12个的患者与检出淋巴结数目≥12个的患者各临床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3)。

讨论

影响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因素很多,TNM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化疗和脉管癌栓是多数学者公认的影响因素。在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诸多因素中,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是主要因素。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与否与结直肠癌术后是否发生远处转移密切相关。Beaton等和Bosch等研究发现肿瘤分化程度与肿瘤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低分化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率(65.6%)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肿瘤患者(38.5%、44.9%),原因可能为低分化结肠癌患者肿瘤侵袭性高,有明显的血管、淋巴管浸润倾向。本研究发现,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在神经侵犯、脉管侵犯、浸润深度、肿瘤分化、死亡及远处转移各参数之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淋巴结转移的个数也是结直肠癌预后的又一重要因素。淋巴结转移一般沿淋巴管的走形转移,转移淋巴结数目越多,预后就越差。殷放等按第7版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期法计算淋巴结转移枚数的指标显示,结肠壁的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数量密切相关,随着结肠壁浸润深度的增加会引起淋巴结的转移数量的增加(P0.05)。有学者研究发现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肿瘤直径5cm,淋巴结转移率增高。本研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N分期原则,根据淋巴结转移个数将患者分为N0、N1a、N1b、N2a、N2b期。经统计发现,在神经侵犯、脉管侵犯、环周切缘、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肿瘤分化、死亡及远处转移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研究表明,根治术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淋巴结检出数目可作为独立的预后指标。Goldstein报道了关于例结直肠癌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淋巴结检出数≤7个与18个者5年生存率别为62.2%和75.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Chang等综合分析9个国家17篇有关淋巴结检出数目与大肠癌关系的文献,统计出淋巴结检出11个、11~20个、20个3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3%、80%和87%(P0.)。目前认为淋巴结检出数目影响预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淋巴结检出数目不充分将导致部分存在转移的淋巴结未被发现,从而导致了错误的病理分期。外科医师应严格遵循规范化的结直肠癌根治原则,病理科医师应明确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的意义,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来增加淋巴结检出数目。

病理分期的准确性可随淋巴结检出数目的增加而增高,而对于至少需检出多少个淋巴结才能保证准确的病理分期这一问题,目前尚存在争议。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推荐以12个淋巴结作为检出数目的最低要求,认为当淋巴结检出数目≥12枚时,如果仍未发现转移淋巴结,便可以确定标本中的淋巴结转移为阴性,多数学者支持此标准。本研究通过检出淋巴结的总数12个或≥12个将患者分为两组,统计显示患者在性别、年龄、神经侵犯、脉管侵犯、环周切缘、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肿瘤分化、死亡、复发及远处转移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中检出淋巴结总数12个的病例数量较少(8例),可能尚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样本量,对两组患者做进一步观察分析。









































北京白癜风手术
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图

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jbzl/1589.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qwo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溃疡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