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20次厕所的安倍首相,真的得了癌症
年8月4日,日本媒体报道,首相安倍晋三,从7月6日开始,出现咳血、面部浮肿,脸色焦黑,怀疑他患了肠癌。
原来,这位日本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是出名的“爱上厕所”的首相,他从17岁患上了一种叫做“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一天会上20次厕所,至今年已50年。
8月5日,又有媒体报道,安倍首相之前专用的擅长治疗肠炎的主治医生日比纪文早在三年前,就换成肿瘤专家高石官均,让外界怀疑可能是安倍的肠炎恶化,转为肠癌。
那么,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真的就那么容易癌变吗?今天西安医学医院胡光彦主任为大家解答。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是什么?
胡主任表示: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变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活动期时结肠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浸润,黏膜糜烂、溃疡及隐窝炎、隐窝脓肿。慢性期时隐窝结构紊乱、腺体萎缩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杯状细胞减少,出现潘氏细胞化生及炎性息肉。
由于结肠病变一般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所以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少数重症患者病变累及结肠壁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此时,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至浆膜层,可致急性穿孔。病程20年的患者发生结肠癌风险较正常人增高10~15倍。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是UC的主要临床症状,起病多为亚急性,少数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与缓解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病情轻重与病变范围、临床分型及病期等有关。
(1)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系黏膜炎性渗出糜烂及溃疡所致。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轻者排便2~4次/日,便血轻或无;重者10次/日,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多数为糊状,重症可呈稀水样大便。病变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的患者,除可有便频、便血外,偶尔表现为便秘,这是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所致。
2.腹痛多有轻至中度腹痛,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亦可累及全腹。常有里急后重,便后腹痛缓解。轻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重者如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可有持续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4.体征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甚至肠型。若出现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等体征,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2)全身反应
1.发热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的活动期,呈低至中度,高热多提示有严重感染、并发症或病情急性进展。2.营养不良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多出现在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者。(3)肠外表现包括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这些肠外表现在结肠炎控制或结肠切除后可以缓解或恢复;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少见的淀粉样变性、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等,可与UC共存,但与UC本身的病情变化无关。(4)临床分型按其病程、程度、范围及病期进行综合分型:1.临床类型
①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
②慢性复发型:临床上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③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间以症状加重的急性发作;
④急性型:急性起病,病情严重,全身毒血症状明显,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
上述各型可相互转化。
2.临床严重程度
轻度:腹泻4次/日,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贫血无或轻,血沉正常。
重度:腹泻6次/日,有明显黏液脓血便,体温37.5C、脉搏90次/分,血红蛋白g/L,血沉30mm/h。
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3.病变范围可分为直肠炎、左半结肠炎(结肠脾曲以远)、全结肠炎(病变扩展至结肠脾曲以近或全结肠)。4.病情分期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很多患者在缓解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加重症状,使疾病转为活动期。
三、溃疡性结肠炎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1)中毒性巨结肠约5%的重症UC患者可出现中毒性巨结肠,此时结肠病变广泛而严重,累及肌层与肠肌神经丛,肠壁张力减退,结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与气体大量积聚,致急性结肠扩张,一般以横结肠为最严重。常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制剂而诱发。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毒血症明显,有脱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肠型、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血白细胞显著开高。X线腹部平片可见结肠扩大,结肠袋形消失。本并发症易引起急性肠穿孔,预后差。
(2)直肠结肠癌变多见于广泛性结肠炎、幼年起病而病程漫长者,病程20年的患者发生结肠癌风险较正常人增高10~15倍。(3)其他并发症结肠大出血发生率约3%;肠穿孔多与中毒性巨结肠有关;肠梗阻少见,发生率远低于CD。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是怎样的?
(1)血液血红蛋白降低反映贫血;白细胞数增加、血沉加快及C-反应蛋白增高均提示UC进入活动期。(2)粪便肉眼观常有黏液脓血,显微镜检见红细胞和脓细胞,急性发作期可见巨噬细胞。应注意通过粪便病原学检查,排除感染性结肠炎。(3)自身抗体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和酿酒酵母抗体(ASCA)可能分别为UC和CD的相对特异性抗体,如能检出,有助于UC和C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结肠镜
是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检查时,应尽可能观察全结肠及末段回肠,确定病变范围,必要时取活检。UC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端扩展,内镜下所见黏膜改变有:
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
②病变明显处见弥漫性糜烂和多发性浅溃疡;
③慢性病变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炎性息肉及桥状黏膜,在反复溃疡愈合、瘢痕形成过程中,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
(5)X线钡剂灌肠
主要X线征有:
①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②多发性浅溃疡,表现为管壁边缘毛糙呈毛刺状或锯齿状以及见小龛影,亦可有炎症性息肉而表现为多个小的圆或卵圆形充盈缺损;
③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可呈铅管状。
结肠镜检查比X线钡剂灌肠检查准确,有条件宜作结肠镜全结肠检查,检查有困难时辅以钡剂灌肠检查。重型或暴发型病例不宜做钡剂灌肠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五、溃疡性结肠炎如何诊断和鉴别?
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全身症状者,在排除急性自限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CD、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基础上,具有上述结肠镜检查重要改变中至少1项及黏膜活检组织学所见可以诊断本病。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其临床类型.临床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病情分期及并发症。
初发病例临床表现结肠镜改变不典型者,暂不作出诊断.须随访3~6个月,观察发作情况。
本病组织病理改变无特异性,各种病因均可引起类似的肠道炎症改变,故只有在认真排除各种可能有关的病因后才能作出本病诊断。
(1)急性细菌性结肠炎
各种肠道细菌感染,粪便可分离出致病菌,抗生素治疗有良好效果,通常在4周内痊愈。
(2)阿米巴肠炎
病变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也可累及左侧结肠,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的黏膜多属正常。粪便或结肠镜取溃疡渗出物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血清抗阿米巴抗体阳性。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血吸虫病
有疫水接触史,常有肝脾大,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直肠镜检查在急性期可见黏膜黄褐色颗粒,活检黏膜压片或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血吸虫卵。血清血吸虫抗体检测亦有助鉴别。
(4)CD
与CD的鉴别要点列于表4-8-1,少数情况下,临床上会遇到两病一时难于鉴别者,此时可诊断为未定型结肠炎。
(5)大肠癌
多见于中年以后,经直肠指检常可触到肿块,结肠镜及活检可确诊。须注意UC也可发生结肠癌变。
(6)肠易激综合征
粪便可有黏液但无脓血,显微镜检查正常,隐血试验阴性。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7)其他
需与其他感染性肠炎(如抗生素相关性肠炎、肠结核.真菌性肠炎等)、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过敏性紫癜、胶原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炎以及HV感染合并的结肠炎等鉴别。
七、溃疡性结肠炎如何预后?
溃疡性结肠炎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大部分患者反复发作,轻度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较好。急性暴发型有并发症及年龄超过60岁者预后不良,但近年由于治疗水平提高,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慢性持续活动或反复发作频繁,预后较差,但如能合理选择手术治疗,亦可望恢复。病程漫长者癌变危险性增加,应注意随访,推荐对病程8~10年以上的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和病程30~40年以上的左半结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患者,应行监测性结肠镜检查每2年1次。
-END-
西安医学医院创建于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成立的医疗机构之一,隶属西安医学院,从医院成立至今一直专注胃肠疾病的研究与诊疗。目前是西安市职工、居民医保定点单位,专门研究消化病的诊断、治疗、保健、康复的专业医疗机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jbzz/12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精选临床消化系统重要考点下
- 下一篇文章: 慢性结肠炎,还得调理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