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溃疡 > 疾病症状 > > 正文 >

经络和腧穴真的存在么从神经生理学认识针刺

针刺(acupuncture)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其产生和应用的历史比中药更悠久。上世纪七十年代尼克松访华后,针刺走向世界,目前仅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针灸适应症就有64种,实则在几千年的传承和临床使用中,针灸的价值更加广泛。但在感慨针刺的神奇之余,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比如,针刺的实质是什么?经络和腧穴到底是什么?这不单是满足了好奇心,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针刺,更是能够帮助针刺疗法的进一步发展。

许多电影中出现唐人街的镜头时,常看到扎满针或拔着火罐的人,这个形象成为了中国元素的代表,而且观众们不难体会,此时镜头语言中多少带些迂腐落后、封建迷信。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系统连接了人体的内外,使人体各部分成为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的整体。打个比方,人体各部分就像城市的各处场所设施,经络系统就是其中的交通网络,气血运行在经络系统中,就像车辆运行在交通网络中。你可以在城市的西南角将一个包裹放到快递车辆上,最后在城市的东北角收到这个包裹。同样的,针刺某个局部,其效应可以出现在在另一个远处的局部。听起来还是有点玄乎?没关系,由于针刺走向了世界,被全世界的研究者研究,针刺内涵和实质得到揭示和升华。其中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看针刺疗法,是其中影响最大的研究方向,甚至可以说,这个角度已经很接近针刺的实质了。

针刺本质上是基于体表-内脏-脊髓-脑在神经连接下形成的回路

1、皮肤和肌肉的神经

皮肤和肌肉的神经,是针刺的作用点。针刺作用于皮肤和肌肉的感觉神经元产生信号,然后经由轴突传导信号,至脊髓水平的一级和二级神经元(背角神经元,Dorsalhornneurons),后者与脊髓、内脏、脑均有连接,因此,刺激体表能治疗内脏病、脊柱疾病和脑病。例如研究发现,针刺四肢穴位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同时,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导致脑结构与功能的改变,而针刺四肢穴位亦可改善脑结构与功能。

2、脊髓和丘脑的神经

脊髓和丘脑的神经,是神经信号的汇总中心,其他三个参与者的信号均可传到这里汇总。因此我们看到脊柱疾病(颈椎病、腰椎病等)常产生四肢的疼痛麻木、内脏疾病和脑病。比如说,坐姿不良导致脊柱不正,常导致消化不良,很多胃脘症状是通过整脊疗法改善的。

3、脑下行通路

脑,是人体的指挥部,除了接受脊髓的汇报并作出反应,对于脊髓也有自上而下的影响,比如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中风、Alzheimer等病理状态都会像乌云笼罩一般,自上而下的影响,使脊髓功能持续处于异常状态。因此,脑病可引起四肢、脊柱疼痛和内脏功能异常,而精神状态对于针刺疗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还真不是笑话。

4、内脏神经

内脏收到损害,亦可产生刺激,通过传入神经,汇总于脊髓和丘脑。假如该段脊髓和丘脑恰是某体表神经的汇总之处,内脏的损害就可以表现为该处体表的疼痛。同样的,内脏疾病亦可反映在脊柱的疼痛。

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吻合度之高令人惊讶

如下图所示,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理解经络系统,是十分合适的选择。任何现象都应该有其物质基础,经络的物质基础,几乎可以说,就是外周神经系统,连带着与神经系统紧密联系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体表医学

针灸进入西方世界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体表医学概念的提出。如前所述,体表与全身存在神经联络,以体表为切入点达到调节全身功能的医学,虽说是从针刺而来,但以体表医学的概念提出,无疑是一种全面的升华。

腧穴特异性

传统中医认为除了经外奇穴,大多数的经穴位于经络上。神经生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接受区(receptivefield,RF),指体表某一区域,与脊髓和丘脑的特定神经元通过神经通路产生联系,RF可以被内脏、中枢神经的病理状态改变。临床实践中有两个现象,腧穴的移动(dynamicstatesofacupoint)和阿是穴,前者指不同状态下,腧穴的定位和范围常有变化,甚至对刺激感受的阈值下降(腧穴敏感化,acupointsensitization),阿是穴更是无固定名称和定位的“痛点”,二者均证明腧穴有其独立于经络之外的特性。研究发现腧穴通常位于或紧邻外周神经,血管、淋巴管,其肥大细胞显著多于非腧穴部位,针刺可以通过激活肥大细胞引发免疫反应,激活神经纤维的复合动作电位(
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jbzz/13712.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qwo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溃疡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