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作者:医院消化科周怡刘红春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UC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连续性炎症,通常累及直肠,可向近端蔓延至全结肠甚至末端回肠;CD则为非连续性的肉芽肿性炎症,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最常累及末端回肠和升结肠。许多研究显示除了环境和遗传因素之外,肠道内菌群尤其是共生菌群,与宿主肠道黏膜免疫防御反应之间的动态平衡失调在IB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基于这些研究,近年来提出应用益生菌重建肠道菌群生态平衡作为IBD补充或替代疗法的理论。本文就肠道菌群与IBD发病之间的关系、益生菌的作用机制以及益生菌治疗IBD的进展作一概述。
肠道正常微生态人体消化道在出生时是一个近似无菌的环境,初次定植发生于分娩过程中接触到母体的排泄物和阴道细菌或第一次哺乳时,并且在遗传、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菌群组成状态。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一样,在胃和小肠含量很少,而在结肠的数量最多,约CFU/ml,且主要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这些数量众多、种类多样的细菌与肠道黏膜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互利共生关系,并在肠道营养、维持黏膜上皮屏障完整性以及黏膜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这种共生关系被破坏,将会引起肠道内菌群失调和过度的黏膜免疫反应,最终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肠道菌群与IBD许多研究表明,IBD的发病与肠道内共生菌群在遗传易感宿主体内引起的异常肠黏膜免疫反应有关。在IBD患者中,肠道炎症常发生于细菌数量最多的部位,其肠道内菌群数量也远高于健康的对照组人群,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逐渐降低。此外,IBD患者肠道内菌群的组成也发生了改变。Frank等通过对IBD和对照组的肠黏膜活检组织中的细菌16SrRNA基因测序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BD组优势菌群厚壁菌门和拟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而放线菌和变形菌门的数量则明显增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呈现一种高度不稳定的状态,约有30%的罕见细菌数量增加,同时厚壁菌门的生物多样性受到限制,其中的柔嫩梭菌属,尤其是普拉梭菌的数量明显减少。
益生菌与IBD益生菌是摄入一定量时能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的微生物活体。鉴于许多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在IB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常规治疗应答不佳或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不能耐受,因此,在IBD患者中应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引起了广泛北京最有名的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哪里白癜风病看的好
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jbzz/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