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溃疡 > 疾病病因 > > 正文 >

爱胃爱健康丨让日本首相两次辞职的元凶,竟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www.0594ptaf.com/m/

年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式宣布因病辞职,这位日本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被“溃疡性结肠炎”折磨,直至再度辞职。那么溃疡性结肠炎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今天小新就带大家科普一下该病的相关疾病知识。

一、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为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涉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可有全身临床症状。患者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二、溃疡性结肠炎到底是怎么得的呢?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与环境、遗传、肠道微生物、免疫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患者存在肠道黏膜炎症的情况下,也会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常见致病因素:

基因易感性:具有某些基因或基因组的人群,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性较大。迄今已发现多个基因及基因组与其相关,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HLA基因M91。但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不是遗传性疾病。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是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西方国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达5%~18%,而我国有家族史者罕见(仅约1.48%)。

非甾体类抗炎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分泌,增加肠道通透性,从而损伤肠黏膜,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建议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免引起其他器官系统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组成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与肠道的代谢、营养、免疫功能关系密切,并能抵御外来微生物入侵。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进而损伤肠黏膜。因此,抗菌药物被视为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肠道感染:肠道感染的机制可能与抗菌药物相同,即通过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而损伤肠黏膜。国内外研究均证实肠道感染可增加溃疡性结肠炎近、远期的发生风险。

应激和心理因素:应激和心理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三、溃疡性结肠炎到底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特点,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可有以下几种典型症状的表现:

腹泻伴有黏液脓血便:一般均有腹泻,轻重程度不一,轻者每日排便2~3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重者排便频繁,可1~2小时一次。粪质多糊状,混有黏液、脓血,也可只排黏液、脓血而无粪质,里急后重常见。

腹部疼痛:轻型或缓解期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腹痛只为轻度或中度,多为痉挛性痛,常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阵痛,亦可遍及全腹,便后缓解,重症病人病变侵及腹膜时可引起持续剧烈腹痛。

其他症状:常有腹胀症状,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和食欲缺乏。全身症状可表现为发热,发热常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或急性期,或伴有感染,多为低到中度发热,重症者可有高热、心率加速,病情进展、恶化者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营养障碍等。

四、溃疡性结肠炎有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式呢?

目前我们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

内科药物治疗:控制炎症反应的药物-氨基水杨酸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对症药物治疗-严重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应补充清蛋白。抗生素治疗对一般病例并无指征。对重症有继发感染者,应积极抗菌治疗,静脉给予广谱抗生素。

内科灌肠治疗:康复新液保留灌肠,将50ml的康复新液添加到50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液体加热到38摄氏度左右,对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治疗,其中药物进入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应控制在1小时以上,确保药效充分发挥。

外科治疗:当内科治疗无效时,有手术指征可以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切除病变肠段。

其他方式:粪菌移植、中医中药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目前我们并不是十分清楚,所以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我们也应该平日里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才是可行之道。

编辑|露酱

文章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仅作资讯分享,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删除!

好文!看完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jbby/13777.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qwo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溃疡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