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医药公司深度康方生物坚守创新,行
投资要点
康方生物坚守自主创新,ACE平台和TETRABODY自有技术价值凸显,创新研发能力得到不断论证,在研管线丰富且年进入兑现期。
平台价值凸显,研发实力不断论证。公司通过自建以端对端全方位药物开发ACE平台及独特的TETRABODY双特异性抗体研发技术,赋能in-house研发,对外部依赖极低。早在年,公司就将自主研发的CTLA-单抗以总对价2亿美金授权给Merck,成为中国首个向全球制药龙头对外授权的biotech。目前,公司已建立含超过20个创新抗体药物的强大在研管线,包含PD-1/CTLA-双抗(AK10)、PD-1/VEGF(AK)双抗等6个双抗产品,以及PD-1单抗(AK)、潜在的下一个泛癌种产品CD7单抗(AK)和有望成为PD-1类药物好伴侣的CD7单抗(AK)等新靶点药物,治疗领域覆盖肿瘤、自身免疫、炎症、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研发实力得以不断论证。
产品进入兑现期,商业化成果可期。年将是公司商业化元年,有望凭借PD-1单抗的上市,不断打开在肿瘤免疫领域的布局。公司PD-1单抗的R/RcHL适应症,已于年5月在CDE受理,有望通过与中国生物制药的合作助力商业化和大适应症开发,预计-年将申报一线鳞/非鳞NSCLC、一线肝癌和二线胃癌的大适应症NDA。PD-1/CTLA-双抗预计在H2提交NDA/BLA,该药物的宫颈癌适应症已获美国快速通道认证和孤儿药资格认定、在中国纳入突破性疗法,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获批实体瘤的双抗,划时代意义重大,胃癌、肝癌和NSCLC等大适应症一线疗法也在二期进展中。公司第二个进入临床的双抗产品PD-1/VEGF二期进展顺利,在多个瘤种中表现出抗肿瘤活性;此外,公司在自免领域的IL-12/2单抗和代谢领域的PCSK9单抗,皆有望在/2年NDA,未来商业化成果可期。
催化剂:AK获批上市,AK10提交注册申请,AK和AK等在研管线产品有效性数据公布。
风险提示:商业化不及预期的风险,新药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正文
1.坚守创新的双抗龙头,行稳以致远
公司致力于自主发现、开发及商业化全球病人可负担的下一代创新治疗抗体,“同类首创(Firstinclass)”和“同类最佳(Bestinclass)”是公司产品的主要推动力,成为全球领先的biopharma是公司的终极目标。
在中国创新药崛起的浪潮中,康方生物具备其自身独特优势:
自建一体化开发(ACE平台):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
ACE平台涵盖新药靶点验证、抗体发现与开发、CMC生产工艺开发和符合GMP标准的规模化生产,使药物在早期研发阶段已具备CMC开发能力,大幅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和后期推进速度。
自建双特异性抗体开发TERRABODY技术:为我国双抗研发龙头
公司凭借TERRABODY技术,实现了双抗药物在CMC和临床应用的突破,截止年12月1日,公司在研管线共6个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其中,国际首创的双抗新药AK10(PD-1/CTLA-)和AK(PD-1/VEGF)已进入临床,双抗药物进展位居我国第一。
在研管线丰富,疾病领域全面,临床执行力高
截止年12月1日,公司已建立超过20个创新抗体药物的强大在研管线,在高效的临床执行力下,已有1个候选药物在全球启动超0个临床项目,治疗领域覆盖肿瘤、自身免疫、炎症、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
公司产品进入兑现期,预计年或迎关键发展里程碑:
AK(PD-1)
AK(PD-1)预计H1获得上市批件,有望借助于中国生物制药的商业化合作快速放量,同时后续肺癌、肝癌、胃癌等大适应症也在关键性临床阶段;
AK10(PD-1/CTLA-)
AK10(PD-1/CTLA-)预计在年提交2L/L宫颈癌适应症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在实体瘤获批适应症的双特异性抗体,同时后续胃癌、肺癌、肝癌、食管鳞癌等大适应症临床在二期阶段;
AK(CD7)
AK(CD7单抗)的临床数据预计将有更新,若安全性较好,则具备提升剂量显现有效性的基础,有望成为下一个“PD-1”;
商业化团队
商业化团队组建加速,预计年将建成一支00-人的自有销售团队。
1.1从研发到商业化,全面发展
康方生物于年月在中山注册成立,于年月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自成立以来,公司在自主研发、生产和商业化三方面高速发展。研发上,公司凭借自建的全方位药物开发平台(ACE平台)和双抗开发TERRABODY技术赋能新药研发,在研管线超20个自主研发的新分子候选药物;生产及产能建设上,公司遵从CMC及GMP标准打造生产工艺,成为华南第一家采用GEFlexFactory技术的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商业化上,公司通过合作化、国际化发展策略,与Merck、中国生物制药、东瑞制药等强大伙伴达成合作。
公司极具中国新生代biopharma潜力,有望在肿瘤、自身免疫及其他治疗领域上,实现本土乃至全球的领先地位。
1.2股权结构清晰,管理层实力强劲
公司主要创始人夏瑜博士拥有20多年学术界和生物制药工业界的从业经历,是生物抗体药物发现,生产工艺开发及规模化生产专家,曾在多个跨国药企供职,负责或参与了众多新药研发、生产和申报工作。公司股权结构清晰,核心管理团队研发实力雄厚,深厚背景加成的管理团队为公司进一步深耕新药研发、稳步推进国际化合作保驾护航。
1.紧抓创新赛道,研发投入持续注入
由于公司截至目前未有产品获批上市,因此未有因产品商业销售产生收入。目前收入主要来自于许可收入,包括对外授权产品(AK、AK10、AK在内)相关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截止年中报,公司目前未实现盈利。
公司作为致力于新药研发的创新型制药企业,新药研发力度不断加大,研发开展呈快速增长态势。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2.1亿元,同比增长95.5%。随着公司在研管线的持续拓展和推进以及研发团队的进一步扩大,我们预计公司研发投入将保持高增长趋势。
2.自建创新性一体化平台,研发能力不断验证
2.1自建一体化ACE平台,赋能in-house研发生产实力
对于Biotech公司,自建平台的能力对公司能否持续性的拓展管线、研发新药至关重要。年月,康方生物开创了以端对端全方位药物开发平台(ACE平台)及独特的TETRABODY双特异性抗体研发技术,以ACE平台和TETRABODY技术为核心,搭建了强大的一体化内部创新体系,全方位涵盖药物研发过程,包括药物发现、工艺开发、临床前和临床开发、CMC和GMP合规生产。
ACE平台有助于提升研发效率。得益于ACE平台对药物研发从靶点验证到GMP生产的一体化覆盖,公司的药物发现团队会在新药发现阶段即引入CMC标准评估药物的商业可行性,在研发早期即解决CMC工艺问题,降低候选药物在后研发周期失败的风险,大幅提升研发效率,降低成本。
向Merck授权自研CTLA-单抗,验证ACE平台创新实力。年11月,公司将自主研发的CTLA-单抗(Quavonlimab,AK)授权给Merck(研发代码MK-),成为中国首个向全球领先制药公司对外授权自研看到的Biotech。根据该协议,公司将收到高达2亿美金的总对价(含预付款及未来的里程碑付款),Merck获得Quavonlimab的全球独家开发和销售权。随着年7月Merck在美国启动MK-的一期临床,截止年12月1日,公司已收到Merck预付款及里程碑付费共20百万美元。
目前,ACE平台的能力得到不断验证,公司研发创新对外部的依赖极低。现已打造超过20个创新抗体药物的强大在研管线,覆盖肿瘤、自身免疫、炎症、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
ACE平台还具有符合NMPA、FDA和EMA监管的国际GMP标准的内部生产能力。公司于年建立了华南地区第一家采用具有中央控制系统的GEFlexFactory技术的生物制药生产设置,使公司具备快速扩大生产规模或在各候选药物切换生产的能力。公司现有的中山生产基地,已具备GMP合规产能L,为满足不断增加的产能需求,新基地的产能也在积极加大建设。公司位于广州的生产基地一期设备已于年初投入运营,新增产能达L,二期工程规划Q2启动建设,预计再新增L产能;同时公司中山市湾区科技园生产基地已于年下半年动工,预计该基地将为公司再添L的产能。
2.2双抗领导者,Tetrabody技术解决CMC难题
双特异性抗体技术(简称“双抗”)作为下一代抗体技术,其研发初衷是通过单一药品达到联合治疗的效果,以减少患者的用药数目、降低药企的研发周期和经费。理想的双抗甚至还可达到单抗联合用药所无法产生的功效,实现“1+12”的效果。然而,自年双抗概念被首次提出以来,截止年12月,全球仅有款双抗获批上市(其中1款已于年退市),阻碍双抗研发的难点,主要因为双抗需在构建时,需将能结合两种抗原的抗体结构融合在单一抗体结构之中,这对实验室构建和CMC生产提出很大挑战,只有将均一、稳定的目标产物运用于临床,才能够保证人体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诸如KIH、CrossMab、scFv等抗体构建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具备不同功能的双抗结构被成功构建,而CMC工艺仍是双抗研发关键阻碍,其难点集中在三处:①双抗的高分子量导致的低表达水平;②双抗的结构异质引起的工艺开发障碍;③双抗缺乏稳定性导致的药物副作用。
公司自主创新的TETRABODY技术成功解决双抗CMC难题。公司于年月开创了ACE平台并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ETRABODY双抗技术。针对双抗CMC的三大难题,TETRABODY技术均作了较好解决:①双抗低表达水平的难题:通过优化构建格式及连接顺序来克服;②抗体结构引起的工艺开发难题:通过运用对称性结构本身具有的均质性来克服;③双抗产物稳定性低的难题:通过独特的四价结构设计来克服。
在研六个双抗药物,双抗管线进展位居我国第一。基于独有的TETRABODY技术和内部CMC能力,公司已在双抗领域布局丰沛和领先的研发管线。截止年12月1日,公司在研管线中双抗药物共6个,包括PD-1/CTLA-双抗、PD-1/VEGF双抗、PD-1/CD7双抗、PD-1/CD7双抗、PD-1/LAG双抗和TIGIT/TGFβ双抗。其中,国际首创的双抗新药AK10(PD-1/CTLA-)和AK(PD-1/VEGF)已进入临床,双抗药物进展位居我国第一。
.产品管线丰富,步入收获期
公司在研管线丰富,临床进度快速推进。截止年12月1日,公司已建立超过20个创新抗体药物的强大在研管线,包括6个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其中,国际首创的双抗新药AK10(PD-1/CTLA-)和AK(PD-1/VEGF)已进入临床;在公司高效的临床执行力下,超20个在研产品中,已有1个候选药物在全球启动超0个临床项目,治疗领域覆盖肿瘤、自身免疫、炎症、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
.1双抗技术领先,六款在研双抗已有两款进入临床
.1.1AK10(PD-1/CTLA-):有望为全球首个获批实体瘤的双抗AK10是公司基于TETRABODY技术自研的PD-1/CTLA-双特异性抗体,可在肿瘤微环境中同时识别结合PD-1和CTLA-,阻断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和T细胞活性的负向调控机制。不同于联合疗法,AK10有望通过双抗设计克服CTLA-靶点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实现高效且低毒。目前其2L/L宫颈癌适应症,已在中美同时进行单臂注册性临床,预计H2提交NDA/BLA申请。AK10意义特别,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获批实体瘤适应症的双抗,其2L/L宫颈癌适应症已在美国获得fasttrack认证和孤儿药资格认定、在中国纳入突破性疗法。
AK10药物性能的优势集中在以下四点:①通过设计,令PD-1及CTLA-在肿瘤微环境的亲和力高于在外周位点;②毒性可能低于PD-1与CTLA-的联合疗法;③在之前接受过大量治疗无效的癌症患者的试验中观察到强大疗效;④临床进展快速且有序,预计宫颈癌适应症下半年在中国申报,并积极拓展多项大适应症。
.1.1.1突破CTLA-单抗的毒性瓶颈,兼顾高效和低毒?AK10的研发背景:PD-1/CTLA-双靶点联合已被验证有效性,但副作用较大
PD-1热潮打开免疫治疗时代。年Opdivo和Keytruda陆续上市,随着适应症的不断开拓,以PD-1为首的免疫治疗时代拉开帷幕,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PD-(L)1治疗市场已由年的0.8亿美元增至8年的16亿美元,CAGR达28.5%,预计未来年将达到峰值亿美元。PD-1在治疗和商业上的成功离不开两点:①治疗机制的新颖,其采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进行识别和杀伤,即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的免疫逃逸,达到“松刹车”效果,②多瘤种适应症的拓展,凭借着PD-L1蛋白在多个肿瘤表达,PD-1类药物在多个适应症上展现疗效并获批,以K药为例,在FDA共获批20个瘤种的适应症,助力其实现年全球1亿美元的销售规模。
PD-1单药的低响应率使其较为依赖联合疗法。虽然对PD-1响应的患者往往可达到较好的缓解率和持续较长的缓解时间,但PD-1药物的低响应率是其重要缺点之一,研究显示,在多数实体瘤中,PD-1响应率在10%-0%之间。因此,以PD-(L)1单抗为基石的联合疗法是其临床开发的主要方向。
PD-1与CTLA-的联合疗法,具备优于PD-1单药的抗肿瘤活性的同时,也产生更大的副作用。已有临床数据证明,相比于PD-1单药,PD-1和CTLA-的联合疗法可提高某些难治性癌症的治疗效果,截止年1月8日,Opdivo+Yervoy联合疗法已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膜间皮瘤、肾癌、结直肠癌、肝癌适应症上获得FDA的批准。然而,Opdivo+Yervoy联合疗法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大幅增加了副作用发生率,因此,PD-1和CTLA-两个靶点在已确认其有效性之后,如何减少毒性以拓展临床应用成为新药研发议题。
CTLA-靶点自身存在剂量相关毒性。PD-1的作用机制已为人所熟知,即松开了免疫系统的“刹车”,释放了T细胞攻击肿瘤的活性。值得注意的是,免疫系统的刹车并非只有PD-1信号通路,CTLA-就是另一个重要的“松刹车”免疫检查点,它对T细胞的免疫反应起负向调控作用。然而,在研究早期就发现,CTLA-抗体存在剂量相关毒性的问题,这也是目前限制其更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免疫相关副反应(immune-relatedadverseevents,irAEs)是伴随CTLA-研发的主要问题,甚至患者治疗后出现irAEs曾被研究者认为是治疗响应的先行替代指标。一项试验结果显示,伊匹单抗治疗组中,出现grade≥级irAEs的患者有6%的响应率,而未有irAEs的患者响应率仅5%。目前针对CTLA-靶点的药物,仅有1年在FDA获批的伊匹单抗(ipilimumab,Yervoy),其疗效与副作用皆与剂量呈正相关,如何实现在利用其有效抗肿瘤效果的同时,兼顾低毒性,成为研究重点。
注:针对伊匹单抗的剂量相关性毒性,BMS曾开展头对头研究,并将结果发表于的Lancet杂志。该三期临床招募了81例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的黑素瘤患者,试验分为伊匹单抗mg/kgeveryweeks给药组和伊匹单抗10mg/kgeveryweeks给药组,结果显示,10mg/kg对比mg/kg中位OS延长了.2个月(15.7movs11.5mo),但治疗相关SAE发生率也大幅增加(7%vs18%)。
?AK10的优势:有望通过双抗结构实现PD-1/CTLA-的高响应和低毒性
此前的PD-1单抗和CTLA-的联合疗法中所存在的剂量相关性毒性,可能与抗体对肿瘤微环境和外周血环境中的淋巴细胞无差别的结合亲和力所致。公司通过设计AK10双抗,以期利用单个药物同时靶向PD-1和CTLA-的特性,实现肿瘤微环境的高亲和以及外周血环境的低亲和,突破PD-1和CTLA-联合疗法的瓶颈。
AK10是基于公司特有的TETRABODY技术,设计出的人源四价双头结构的PD-1/CTLA-双特异性抗体。由于PD-1和CTLA-主要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共同表达,而不在正常外周组织淋巴细胞中表达,因此AK10的靶点和结构设计,使其对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的亲和力较高、对外周组织淋巴细胞的亲和力较低,以实现在肿瘤部位保持功效,同时减轻肿瘤外的毒性。基于以上机制,AK10在实体瘤中可能具有兼顾高响应和低毒性的潜力,同时AK10也大概率是首个获批实体瘤适应症的双抗。
安全性是AK10的最大优势,也是提高剂量的基础。AK10表现出比现有联合疗法更佳的安全性,目前剂量已提高至25mg/kg,有望在高剂量下,充分展现PD-1和CTLA-两个靶点的疗效。据公司在年11月截止的数据,AK10在所有剂量组(N=85)中,≥级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1%,远低于联合疗法的CheckMate-21/中%~58%的水平。综合目前临床结果,AK10在各剂量皆显示出较好安全性和耐受性,其≥级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近乎为PD-1和CTLA-的联合疗法的1/,较联合疗法安全性提高。
AK10在多个癌种中显示出疗效。据公司在年11月截止的数据,AK10目前在澳洲开展的Phase1a期试验中,入组的51位患者在多个癌种中整体实现ORR27.5%、DCR56.9%的较好疗效。
.1.1.22L/L宫颈癌E获批,多项大适应症快速跟上
AK10在中国于8年6月获得IND批件、年1月开始Phase1b/2临床,在美国于年月获得IND批件,目前临床开展迅速,是全球首个进入二期临床的PD-1/CTLA-双特异抗体,基于其在肿瘤微环境亲和力高、外周环境亲和力低的特性,目前AK10开发的适应症皆为实体瘤,且已有两项单臂注册性临床开展,分别为在中美同时进行的2L/L宫颈癌试验和在中国进行的L鼻咽癌试验,宫颈癌作为进展最快的适应症,有望在H2提交NDA/BLA申请,预计于年获批上市。
临床开发思路清晰,小适应症快速上市,大适应症和联合疗法积极拓展。AK10具体临床计划如下:
①以未满足临床需求加快上市:2L/L宫颈癌适应症,已在中国和美国同时进行单臂注册性临床,并在年8月美国获得fasttrack认证、年10月在中国纳入突破性疗法;≥L鼻咽癌适应症,正在中国进行单臂注册性临床;
②拓展大适应症一线疗法:AK10已在一线胃癌(与化疗联合,Phase1b/2)、一线肝癌(与仑伐替尼联合,Phase1b/2)、一线非小细胞肺癌(与化疗或安罗替尼联合,Phase2)等大适应症开展临床;此外,公司还计划将AK10作为联合疗法的骨干药物,未来将于与自身其他产品如AK(VEGFR-2)、AK(CD7)、AK11(IL-1beta)开展临床;③针对PD-(L)1药物耐药:针对R/R及anti-PD-1/L1非小细胞肺癌,正在开展与安罗替尼联合的Phase2,以及单药治疗的Phase2;针对R/R及anti-PD-1/L1胰腺癌,计划开展与AK(CD7)联合用药的Phase1;④全球计划:美国针对2L/L宫颈癌正在加速上市,同时AK10与血管生成抑制剂的联合疗法正在开辟大适应症,此外,AK10也在积极探索全球性的合作机会。?宫颈癌:进展最快,预计于下半年中美申报NDA
2L/L宫颈癌是目前AK10临床进展最快的适应症,改疗法收到中美多个资质认定:于年8月获得美国快速审批通道资格(fasttrack)、年10月获得中国突破性疗法认证,此外,年2月,AK10获得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治疗宫颈癌(除极早期IA1期之外)。
目前AK10在中美皆已进入2L/L宫颈癌的单臂关键性二期注册临床,预计下半年在中国、美国和澳洲申报NDA。截止公司年7月的cut-off数据,AK10宫颈癌适应症共有1个患者入组,在21个可供分析的患者数据中,ORR为7.6%,DCR为66.7%,相比于PD-1和CTLA-的联合疗法或PD-1单药疗法,有效性数据皆有较大提高,临床效果较为振奋。
.1.1.同靶点双抗中进度最快,有望尽显先发优势AK10作为双抗,其突出特点是安全性好,在联合CTLA-靶点特性后,可能展现出比PD-1单药或联合治疗更好的疗效。基于此,AK10的市场主要针对两类人群:
1)PD-(L)1单药应答人群:这部分人群对PD-(L)1单药具有应答,AK10预计能展现出比PD-(L)1单药更好的疗效;此外,还有使用PD-(L)1单药后耐药的人群,有已发表研究表明,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经PD-1单一疗法而病情有进展后,使用PD-1(纳武单抗)与CTLA-(伊匹单抗)单抗联合疗法,得出的总缓解率为21.2%(名患者中的7名),疾病控制率为.%(名患者中的11名)及一年OS为55%。
2)PD-(L)1联合用药应答人群:这部分患者对PD-1单药应答有限,但是对于联合疗法具有响应,因此AK10预计在对PD-1单药应答差的患者中可以展现出疗效。已有临床试验表明,对于胃癌、小细胞肺癌及肉瘤等癌种,采用纳武单抗及伊匹单抗的联合疗法有应答,这也给在肿瘤微环境更富集的AK10的疗效提供了可能。
基于此,我们认为AK10的竞争对手主要是PD-1产品和同靶点双抗产品。就PD-1而言,如前文所述,国内已形成+的竞争格局;就同靶点双抗而言,目前全球尚无获批的PD-1/CTLA-双抗,全球在研PD-(L)1/CTLA-双抗包括康方的AK10、阿斯利康的MEDI-、Xencor的XmAb-、MacroGenics的MGD-,在这些产品中,公司AK10是首个进入一期及二期临床试验的药物,且目前的一期ORR最高、达到的剂量水平也最高。我们预计,AK10有望凭借着快速上市和后续各项适应症临床的全面开展,快速拔得头筹兑现商业化成果。
.1.2AK(PD-1/VEGF):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同靶点双抗AK是公司基于TETRABODY技术自研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可作为单一药物同时识别结合免疫抑制分子PD-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和肿瘤血管生成,具备比联合疗法更高安全性和活性的潜质。
目前全球尚无获批的PD-(L)1/VEGF双抗,AK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PD-1/VEGF双抗,也是公司继AK10后第二款全球首创并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目前,AK正在中、美、澳同时开展临床,其单药或与联合疗法正在多个实体瘤中开展临床。
.1.2.1PD-1和VEGF在肿瘤微环境共表达,双抗具备安全性优势PD-1和VEGF联合疗法在多个适应症表现出抗肿瘤活性。目前已有PD-(L)1单抗和VEGF靶向药的联合疗法在多个癌症中获批,如NSCLC、肾细胞癌、子宫内膜癌以及肝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PD-1单药较难突破的一线肝细胞癌中,IMbrave试验显示,Tecentriq(PD-L1单抗)与Avastin(VEGFR抑制剂)的联合疗法(T+A方案),中位OS达到19.2个月,相比于对照组索拉非尼的1.个月有明显提高,而中国亚群患者的中位OS突破2个月。由此,PD-1和VEGF的联合用药再度在癌症治疗上证实更佳疗效。
PD-1和VEGF在抗肿瘤中相辅相成。研究表明,PD-(L)1单抗和VEGF靶向药的联合疗法之所以能有较高抗肿瘤活性,不单单是因两者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叠加,由于VEGF还会在肿瘤微环境对肿瘤免疫起负向调控作用,VEGF抑制剂在阻断VEGF介导的免疫抑制的同时,还可以放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应答活性,将肿瘤内的微环境从免疫抑制调整为免疫激活。总而言之,消除VEGF后可以产生更强的抗肿瘤免疫活性,并与PD-1抗体的疗效相辅相成。
双抗设计更具安全优势,其有效性的的科学基础,源于PD-1和VEGF的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共表达。研究表明,肿瘤组织内的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的CD8+细胞上的PD-1表达相关,鉴于VEGF和PD-1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共表达,AK能够富集于肿瘤微环境,在降低对正常组织毒副作用的同时,更有效地阻断相互独立又彼此互补的PD-1通路和VEGF通路,促进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并具备比联合疗法更佳安全性的潜在优势。
.1.2.2二期临床进展顺利,多项临床快速开展公司为AK制定了全球性的临床开发计划,目前正在中美澳三地开展临床。AK于年6月获得美国IND批件、年8月获得澳洲IND批件、年8月获得中国IND批件,并在澳洲率先启动了对于晚期实体瘤的1期临床,年10月完成了首例患者入组。目前AK开发的适应症皆为实体瘤。在联合用药方面,公司也在积极探索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如联合PARP抑制剂、化疗等,以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AK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截止年1月1日,共有29例患者分别入组以下6个cohort:0.mg/kg(n=1),1mg/kg(n=),mg/kg(n=),10mg/kg(n=1),20mg/kgQ2W(n=8),0mg/kgQ2W(n=1),在目前入组的29个患者中,未有剂量限制性毒性发生,级及以上的治疗先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低于IMmotion试验中阿替利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联用时的0%。
AK在多个瘤种中表现出肿瘤响应。截止年1月1日,入组患者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个癌种,就目前17个患者的有效性数据来看,ORR为2.5%,DCR为6.7%,AK初步显著出对于PD-1无响应的肿瘤,及PD-1治疗过的肿瘤的治疗效果,后续进展值得期待。
.2肿瘤领域:以PD-1打头阵,多个潜力新靶点在研
.2.1AK:抢占免疫治疗广阔市场
AK为公司研发的PD-1单抗,因其抗体Fc端独特的改造而具备差异化优势,同时,AK与中国生物制药的合作,将助力产品临床开发和商业化。AK为短期内公司最受瞩目的产品之一,核心原因集中在两点:
①AK预计为公司最先上市的产品。AK的新药上市申请已于年5月获得受理,适应症为复发或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R/RcHL),预计年开始上市销售,同时大适应症拓展积极进行,目前有四大适应症的5项研究已进入注册性临床,预计皆在-期间申报NDA,其适应症包括一线鳞/非鳞NSCLC、一线肝癌和二线胃癌,均为和安罗替尼或化疗的联合疗法。
②与中国生物制药达成合作,加持商业化和大适应症联用开发。公司与中国生物制药签署合资协议,授予正大天晴AK在中国的独家销售权,同时公司拥有正大天晴重磅产品安罗替尼联合疗法的独家权利,考虑到中国生物制药在肿瘤领域的渠道积淀及人的肿瘤销售团队,预计该合作将给予AK商业化和开发大适应症的强大助力。
.2.1.1通过Fc改造成为差异化的PD-1PD-1蛋白是表达在T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通过识别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或PD-L2,以阻止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攻击体内正常细胞,然而,部分癌细胞通过大量表达PD-L1和PD-L2,形成免疫逃逸机制。抗PD-1单抗通过与T细胞表达的PD-1结合,解除肿瘤通过PD-1信号通路对T细胞免疫功能的“刹车”作用,使得T细胞恢复识别并清除癌细胞的能力。
AK为公司研发的靶向PD-1的单克隆抗体,其差异化作用机制集中在两点:可去除Fc-受体介导的效应功能以提高抗肿瘤活性;解离速率较慢和提高受体占有率。
.2.1.2R/RcHL适应症预计于H1获批上市
AK临床开发计划,遵循以单药单臂小适应症快速上市、同步开展联合用药大适应症临床、兼顾全球开发的中心思想。目前AK已在中国开展两项II期注册临床试验,分别为单药单臂治疗R/RcHL和≥L鼻咽癌(NPC),其中,R/RcHL的新药上市申请已于年5月获药监局受理,NPC适应症预计年上半年提交NDA,预计AK在年可实行商业化销售。
随着AK已申报上市,其大适应症开发也快速跟上,目前有四大适应症的5项研究已进入注册性临床阶段,预计皆在-期间申报NDA,其适应症包括一线鳞/非鳞NSCLC、一线肝癌和二线胃癌,均为和安罗替尼或化疗的联合疗法。AK具体临床进展如下:
①单药单臂快速上市策略:AK分别针对cHL和NPC进行单臂注册性临床,以用于有条件获批上市,目前LR/RcHL已在年5月获得NDA受理,≥LNPC预计在H1递交NDA;②联合疗法拓展大适应症:目前AK在四大适应症的5项研究已进入注册性临床阶段,预计皆在-期间申报NDA。其中,与化疗联合治疗一线鳞NSCLC适应症,预计于H2提交NDA;与化疗或安罗替尼联合治疗一线非鳞NSCLC的2项适应症,预计于提交NDA;与安罗替尼联合治疗一线肝癌适应症,预计于H2提交NDA;另有与安罗替尼联合用于二线胃癌也在注册性临床。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肺癌领域的适应症开发颇为全面,共有项临床进入后期,分别为一线鳞NSCLC(+化疗,phase)、一线非鳞NSCLC(+化疗,phase)、一线鳞NSCLC(+安罗,phase)、新辅助/辅助NSCLC(+化疗/安罗,phase2)。③全球策略:目前AK已获得FDA针对评估其在宫颈癌和晚期实体瘤两个适应症的IND批准,并于.10获得FDA对于mNPC的快速审评认证,同时,AK也在积极寻求全球合作机会。.2.1.PD-1格局尚未定型,正大天晴将强助力销售
目前我国PD-1产品已形成+的竞争格局,自年12月医保谈判以来,国产PD-1价格均以降低至年花费平均约四万水平,进口PD-1虽未进入医保,但也随后更新了总体支付价更低的赠药方案,本土PD-1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未来竞争格局我们更趋于
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jbby/13791.html
- 上一篇文章: Nature重磅综述炎症性肠病中的男女有
- 下一篇文章: 发病和死亡率高居前三的结直肠癌,我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