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的临床与内镜表现往往直接反映了肠道病变的病理学改变特点与程度编辑:清平
病理学改变是临床表现的基础,临床表现是病理学改变的反映了解病理学改变特点有助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
4. uc合并坏疽性脓皮病临床与内镜特点:炎症性肠病坏疽性脓皮病临床不多见,相比克罗恩病患者,uc患者中更多见本病治疗较困难,皮损长期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坏疽性脓皮病可发生于全身各处,较多见于下肢伸肌表面或其他容易受损的部位,如图5所示较多发生于结肠病变早期,与临床活动性无关皮损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直径1-- 30 crn皮损特点为深溃疡,具有紫色边缘及脓性无菌排出物,治疗棘手采用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痛与疗疮溃疡性结肠直肠炎生肌功效的中药龙血竭胶囊外敷可加速皮损愈合图l典型溃疡性直肠炎或直肠乙状结肠炎内镜下表现图2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内镜下表现图3近肝曲横结肠伪膜性结肠炎的乳酪样斑块图4无伪膜的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图5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坏疽性脓皮病下肢伸肌表面部位深溃疡
2.慢性复发型uc的结肠镜下特点:临床属慢性持续型或慢性复发型患者在缓解期时肠镜下观察可见溃疡消失,肠黏膜出现萎缩性改变,色泽苍白,黏膜下可有广泛脂肪沉积,血管纹理紊乱并失去自然的弯曲状态,黏膜表面无光泽,外观干燥,质地欠柔软,无弹性,如图2所示uc279·专家治病经验·反复发作的严重患者晚期可出现肠段缩短,肠腔狭窄,黏膜面粗糙,呈“铅管溃疡性结肠性样”结肠镜检查时感觉无明显弯曲,用镜较短,可快速插至回盲部
1.典型溃疡性直肠乙状结肠炎的内镜表现: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发表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以下简称为共识意见)中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初发病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改变均不典型者,暂不诊断uc,须随访3~6个月,观察发作情况另外还指出,结肠镜检查发现的轻度慢性直肠乙状结肠炎不能与uc等同,应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寻找病因另有资料指出,在无肛周病变的情况下,远端结肠呈弥漫性和连续性黏膜炎性改变,其上缘与外观正常的邻近黏膜间有明显的过渡界限( thetr溃疡性结肠性ansition zone)时,即为典型的溃疡性直肠炎或直肠乙状结肠炎的内镜表现如图1所示,该患者女,22岁,解脓血便6奎8次/d,已持续1年,肠镜下见降结肠脾曲以下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黏膜呈细颗粒状,触之易出血,与正常黏膜间有过渡界限,正常血管分布型与血管型模糊不清或消失(该处脆性增高、糜烂与水肿),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3.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的内镜表现特点:是以点状伪膜形成为特征的急性结肠黏膜损伤,可由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可无伪膜形成)、腹泻性疾病引起但临床上一般仅指由难辨(育)梭状芽胞杆菌所致的病变结肠镜下一般可见红斑性黏膜面(但不是溃疡),星罗棋布状覆盖有大量不连续的细小(直径2至5mm)圆形黄结肠溃疡疾病色乳酪样斑块状(伪膜)隆起,如图3所示伪膜多发生于直肠,但也可局限于己状结肠、右侧结肠或侵犯全结肠重症病例的伪膜可融合成大片节段性伪膜,与典型的缺血性结肠炎难以区分更重要的是,难辨(育)梭状芽胞杆菌感染不一定产生伪膜因此,可能与感染性结肠炎的内镜表现无法区分,如图4所示
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yfhl/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