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华用附子经验
姜春华教授擅治急性病和疑难杂病而望重医林。附子、大黄尤为姜老喜用之药。姜老治急病用附子,挽救病人于危急之际。治慢性虚寒性疾病用附子,使多年沉疴霍然而愈。诚如虞抟所说附子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膜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寒湿。”现将姜春华教授用附子经验列举如下:
一、温中回阳
常某,男,15岁。年7月29日初诊。
7月中恣食生冷之品,晚间纳凉受寒,致使腹中雷鸣,泄泻昼夜20余行,目眶下陷。手指厥凉,苔白,脉沉。证为寒性洞泄,亟宜溫中回阳,以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
炮附片6克,干姜6克,党参15克,焦术9克,神曲9克,山楂9克,乌梅6克,诃子6克。
服药3剂,同时补液,病愈出院。
按:本案殆《内经》:“长夏善病洞泄寒中”之证。姜老用附子理中汤温中回阳,佐以神曲、山楂行滞,乌梅、诃子固肠止泻。
二、温肾纳气
胡某,男,62岁。年1月25日初诊。
哮喘20余年,每年发作约半年。此次发作,始于去年中秋,伴有气急胸闷,喘急心悸,少气乏力,畏寒肢冷,痰多泡沫,白色清稀,舌淡苔白腻而润,脉弱。怔属寒饮伏肺,肾不纳气。处方:
附片9克,麻黄9克,桂枝6克,细辛2.4克,姜半夏6克,五味子6克,干姜4.5克,甘草6克,厚朴9克,枳实9克。另吞服黑锡丹、坎炁粉各1.5克,每日2次。
服药7剂,喘平,诸证减退。续方7剂,以资巩固。
按:《景岳全书》谓:“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今病者哮喘气急,少气畏寒,为肾不纳气之象,故以附片、黑锡丹、坎炁温肾纳气。又痰见泡沫清稀,肺寒伏饮明显,故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
三、温阳通脉
赵某,女,67岁。年11月23日初诊。
手脚浮肿,怕冷,醒后坐起自汗淋漓,乏力,下肢凹陷性浮肿。面色萎黄,头晕,脉细弦,舌少苔。证属阳虚自汗,伴有浮肿。用桂枝汤加附子。处方:
附片6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生萎4片,甘草5克,大枣12枚。
服药7剂,怕冷、自汗及浮肿症状改善,但仍乏力。上方加黄芪9克,又服7剂而愈,随访三年未发。
按,本案证属阳虚自汗伴有浮肿。姜老说,“此案宜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白芍能调和营卫,无汗能发,有汗位止,附子温阳固表,可治阳虚自汗。”又附片与桂枝同用能温通血脉。盖心脏衰弱时,血行缓慢,下肢每多浮肿。附子能增强心脏搏动,改善全身循环功能,温通血脉,消除水肿。
四、温下寒滞
吴某,男,79岁。年7月3日,初诊。
下痢色白而粘,有后重感,下腹痛颇剧,汗多肤冷,畏寒,舌苔白腻而润,脉弦紧。此为寒湿滞下,以大黄附子汤加味。处方:
制大黄9克,制附片9克,细辛3克,党参9克,干姜6克,马齿苋30克,芍药24克,甘草6克。
服药5剂,下痢治愈。
按:痢疾古称滞下,亦有寒热虚实之不同。本案髙龄病痢,为正虚邪实。治痢以“通因通用法”,用大黄逐滞清肠,配附子、干姜、细辛温中去寒,共收温下之功。再以参、附扶阳固正。姜老说芍药有缓急止痛,又有抗痢疾杆菌及消炎作用,溯从金、元时代,张元素、李东垣就用芍药甘萆汤治痢,加大芍药剂量,治腹痛效果更好。”若不辨痢之寒热虚实,贸投苦寒清热之剂,则病未却而正愈伤。
五、温脾固涩
梁某,男,23岁。年5月5日初诊。
患休息痢已二年,常腹痛,大便溏薄,日3?4次,有时见红,形体瘦削,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脉沉细,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抬仿鸟梅丸。处方:
制附片9克,干姜5克,鸟梅9克,诃子6克,黄连3克,黄柏9克,党参15克,当归9克,铁苋菜15克。
服药5剂,腹泻竟霍然而愈。随访3年未发。
按:本案久泻久痢,前医一味清解,无济于事。今以附子配干姜温脾阳,加参、归益气养血,诸药共调整肠胃之吸收功能,再加连、柏清热解毒,方能奏效。姜老的经验温阳益气药有兴奋中枢神经和调整内分泌的功能,保护和促进免疫机能的作用,能提髙机体的应激能力,清热解毒药能抑菌、抗病毒,并有抑制变态反应作用。温阳益气药与清热解毒药配伍,对于慢性炎症(如结膜炎、宫颈炎等),多年沉疴证属虚寒(如胃肠病、呕吐清涎、脉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局部麻木、肿痛等),往往取得显著疗效。”此案即是一例。
六、温阳化霾
江某,男,61岁。年6月30曰初诊。
形寒畏冷,哮喘已30年,现热天亦发,形神疲乏欲寐,咳嗽但痰不多,舌淡、苔灰黑而滑润,脉沉。证属少阴寒喘,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
麻黄9克,附片6克,细辛1.5克,桂枝9克,款冬9克,紫菀9克。
服药5剂,喘平痰减。嘱服七味都气丸,预防其再发作。
按:本案哮喘缠绵反复,症状错杂,乃精气内伤、寒痰阴凝,方用附子、麻黄偕细辛,离照当空,阴霾自化,使哮喘缓解。
七、强阳摄阴
秦某,男,35岁。年5月15日初诊。
面色苍白无华,眩晕,失眠健忘,头痛,患遗精及早泄半年以上,乏力,纳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附子、五味子,处方:
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7枚,龙骨15克,牡蛎30克,附子6克,五味子4.5克。
服药14剂,诸症痊愈,随访半年未发。按:本案眩晕,殆由遗精、失眠所引起。姜老的经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复加附子、五味子,治疗遗精、失眠有效。”因附、桂同用有调节全身脏腑功能,并有强阳摄阴作用。五味子既有安神镇静,又有收敛固涩作用。故全方治疗遗精、失眠、眩晕有效
八、通脾摄血
杨某,男,51岁。19H年11月28日初诊。
患胃溃疡病多年。前日大便有黑粪,大便潜血。面色苍白,头晕。胃素虚寒,喜温喜按,肢冷无力。舌淡苦白,脉弱。仿黄土汤加减。处方:
白术9克,制附片9克,阿胶9克(先烊,后冲),黄芪15克,赤石脂30克,炮姜6克,党参9克,甘草6克。
服药7剂,大便潜血转阴,精神亦佳。
按:本案辨证脾不统血,故用术、附温脾摄血。灶心土现多不备,可以赤石脂代之。
《本经》称,“赤石脂主泄利,肠擗脓血,阴蚀下血赤白。”《伤寒论》:“桃花汤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本案加参、芪扶正,同时固气摄血防脱,故收效甚速。
九、温补命门
喿某,男,62岁。年3月20日初诊。
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腹部畏寒,形寒肢冷,苔白舌胖并有齿印,脉沉无力。此五更泻,用附、桂与四神丸。处方:
制附片6克,肉桂3克,补骨脂12克,煨肉果6克,吴茱萸3克,五味子4.5克。服药10剂,黎明泻已愈,随访一年未发。
按,本案五更泻。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今命门火衰,脾失温煦,阴寒独盛,故为泄泻,立方用附、桂配四神丸峻补命门,俾阳气来复,则阴霾消而泻自止。
十、通经散寒
朱某,男,65岁。年12月5日初诊。
后头痛已久,由感寒引起,近来夜寐不安,脉数,舌溃带蓝。处方:
制川乌6克,当归9克,桂枝9克,防风9克,羌活9克,大枣3枚。
服药3剂,头痛大减,续方3剂治愈,随访一年未发。
按:本案头痛由风寒引起,川乌温经散寒之功甚著,用为主药,因舌蓝说明有瘀血,故配当归。川乌配当归温而不燥,当归得川乌则活血去瘀止痛之力愈著,这是姜老的配伍经验。方中佐以羌活,用治风寒头痛。
十一、温脾利湿
沈某,男,31岁.年5月21日初诊。
患肝炎已3年,面色如烟熏黄,总胆红素为1.7毫克%,畏寒肢冷,脘闷,口淡,便塘,苔黄、舌胖,脉沉细。以茵陈四逆汤加减。处方:
茵陈15克,大黄6克,山栀9克,附子9克,干姜4.5克,党参9克,大腹皮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服药7剂,黄疸减退,怕冷好转,续服7剂善后。
按:本案为阴黄,系脾虚寒湿不运,胆液外浸肌肉所致,又阳虚症状明显,故治取茵陈四逆汤温阳健脾利湿。
十二、祛寒逐湿
金某,女,19岁。年10月9日初诊。
两足浮肿,行走不便已半年,怕冷,两腿麻木不仁,舌淡苔白腻,脉滑。证为寒湿脚气,以甘草附子汤加味。处方:
炙甘草9克,炮附块6克,细辛4.5克,白术6克,桂枝12克,当归9克,苡仁15克。
服药7剂,药后浮肿减轻,症状好转,续服图治。
按:《本经》说:“附子治寒湿痿蹵。”此案为脚气病而寒湿偏盛。以附块配白术及苡仁逐湿外,加细辛去寒凝。行走不便,配桂枝加当归以活血通络。
十三、扶阳消痞
沈某,男,72岁。年11月23日初诊。
半月前受凉后脘腹疼痛,不欲饮食,小便短少,下肢浮肿,某医院诊断为胃炎后,治疗未效。近日心下痞闷,胀痛轻微,干呕心烦,大便已3日不解,口苦,畏寒,多汗,四肢欠温,舌淡胖、苔黄腻,脉濡数。证属肾阳虚弱,脾胃湿热,以附子泻心汤加减。处方:
制附片6克,黄芩9克,黄连4.5克,大黄6克,黄芪15克,白术9克,茯苓12克,苡仁9克。
服药2剂,诸症消失,继用香砂六君子汤送服善后。
按:本案胃炎,证为热痞便结,以芩、连及大黄苦寒清脾胃之湿热,但患者高龄阳虚,用附子配黄芪扶阳固正,与术、苓、薏苡仁利湿药配伍,相使为用,果痞闷解,浮肿退,诸症消失,其病速愈。
十四、引火归原
安某,男,72岁。年12月7日初诊。
患髙血压病已20余年(血压/毫米汞柱),面浮,头胀,少寐,耳鸣,眼花,腰痠,夜尿频数,苔白,脉弦细。证属上盛下虚,肝肾不足。处方:
制附块6克,败龟板9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何首乌15克,磁石30克,丹参15克,石决明24克。
服药7剂诸证缓解,血压下降。
按:姜老说,“本案髙血压病属子下虚上盛,用附子温下,常可使上盛减轻,也即引火归原。”龟板育阴潜阳与石决明相配,用于肾阴不足、上盛下虚之症较为适宜,药后取得显著疗效。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穆小二赞赏
长按哪家白癜风医院最权威关于白癜风治疗药
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yfhl/9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肾不好切忌随意用药
- 下一篇文章: 4月16日郑州李玲新九针疗法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