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本科收治了一名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一般情况:
该患者半年前开始出现大便次数增多,4-6次/日,大便质稀,每次便量较少,便中混有粘液、鲜血,但无腹痛腹胀的表现。半年来,自服益生菌、止泻药,效果不明显。2天前,上述症状加重,大便8-10次/日,伴里急后重(指下腹部不适,肛门坠胀,伴有非常想排便的感觉,但是又排不出来,或排出后仍有排不尽的感觉)。入医院做电子结肠镜检查:提示溃疡性直肠炎。
诊疗经过:
辩证得之,其为肝郁脾虚之象,治疗上以“扶脾抑肝”为纲,予中药口服以疏肝健脾、中药保留灌肠以凉血止血、促进局部黏膜修复。
治疗第二天,当日大便四次,不成形,伴有粘液、鲜血,里急后重。
治疗第七天,当日大便两次,成形,无鲜血,有少量粘液,伴里急后重。
治疗第十二天,当日大便两次,成形,无鲜血和粘液,里急后重明显减轻。
治疗第十五天,入院时症状完全消失,仅有排气较多的表现,予以出院,嘱患者出院后长期口服参苓白术散、益生菌。
出院随访:
连续随访约40天,期间该患者大便正常,无肠道不适表现,嘱其两个月后复查肠镜。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的共识是中医药治疗要及早介入,贯穿始终。同时,中医药治疗手段也日益丰富,除了中药口服、灌肠外,穴位针刺、穴位艾灸、穴位贴敷也被运用到临床上。
让我们来围观它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疾病,因其病因尚未明确,临床治疗具有一定难度。目前已知的可能致病因素有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等有关。
中医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可归于“久痢”、“泄泻”的范畴。
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特征为腹泻(轻者2-4次/日、重者10次/日以上)、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等。同时还可能伴有肠道外表现,比如皮肤、粘膜、关节、肝、肾、眼等系统的损害。
肠道外表现:小腿部皮肤蜂窝状糜烂(于南京进修拍摄)
对于长期大便不成形、次数多(超过六周)的人群,要及早行肠镜检查,因为在饮食多样化、精神压力巨大的现在,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科室—2780177—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ysbj/1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