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病例三则
一、急性上腹痛伴血脂肪酶升高:竟然不是急性胰腺炎
近日,来自美国梅奥诊所内科的Kevin等报道了一例以上腹痛伴血清脂肪酶升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例,究其原因,竟不是急性胰腺炎,而是硬纤维瘤,文章发表在近期的ClinGastroenterolH杂志上。病例介绍患者为60岁老年男性,因急性上腹痛伴恶心数小时就诊。腹痛特点为剧烈、持续及非放射性。患者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疾病和极少量的酒精摄入。生命体征平稳,体格检查显示上腹压痛但不伴腹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脂肪酶为U/L(正常值为26-U/L);血清淀粉酶为U/L(正常值为10-73U/L)。基于临床表现及胰酶水平上升,初步诊断患者为急性胰腺炎(AP),随后将患者收入住院以寻求进一步治疗。患者入院后,迅速出现发热、心动过速及缺氧等症状。在初步处理后,对患者行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近端空肠袢邻近肠系膜出现中央坏死性肿块(图1)。基于CT发现,对患者实施了空肠切除术以及腹内肿块的切除(图2)。图1.腹部CT图像图2.手术切除标本患者手术顺利,术后5天出院。组织学检查提示肠系膜肿块为纤维瘤病(硬纤维瘤)所致,伴中心性坏死、出血和急性炎症(图3)。图3.组织学表现病例讨论硬纤维瘤,又称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可出现于全身各处的基质细胞罕见肿瘤。尽管该肿瘤具有局部浸润的特性,但缺乏恶性潜能。肿瘤大多散发,但10-30%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相关。治疗方式包括观察、手术切除、放疗、以及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的系统药物疗法,而具体治疗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及生长速度。尽管采用辅助治疗,但仍有30-40%的硬纤维瘤会复发。此病例提醒我们在不能完全满足诊断标准的可疑性AP患者中,尽早的腹部影像学检查对病情评估的重要性。AP的诊断需要满足下列3条标准的中的两条:(1)典型的腹痛;(2)血清淀粉酶或血清酯酶水平大于或等于正常水平上限值的3倍;(3)对比增强CT或MRI具有典型发现。研究发现,血清脂肪酶对于诊断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范围为82%-%,比血清淀粉酶的特异性高。尽管如此,一些其他疾病(如小肠梗阻、肠穿孔、肠梗死等)也可出现血清脂肪酶水平轻中度升高。因此,当未完全满足AP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时,需要进一步观察才能确定诊断。在此病例中,血清脂肪酶和血清淀粉酶均升高,但均达不到AP的诊断标准。入院前的腹部影像学检查发现了坏死性的腹部肿块,为早期的手术评估及确定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总而言之,如果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均符合AP的诊断标准,那么不一定要进行腹部影像学检查;反之,则必须进行腹部影像学检查。
二、罕见慢性腹痛患者男性,70岁,在成年早期即出现慢性腹部疼痛,持续20年,于年就诊。该患者症状多于餐后出现,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上腹部不适。无吞咽困难、吞咽痛、体重下降、黄疸等。上述症状长期反复发作需住院治疗。
患者否认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饮酒史。曾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表现为黑便,通过保守治疗后好转,未行内镜治疗。
最初考虑患者腹痛原因与胆道系统疾病有关,因超声发现了多个胆囊小结石,以及有餐后的症状。然后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既往有牛皮癣病史,曾用依那西普治疗。
随访期间,多次体格检查均正常,未发现腹膜炎、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发现。食管、胃、十二指肠检查发现全胃粘膜呈结节状改变且红肿明显(图A)。
图1A示胃镜下可见全胃粘膜呈结节状改变且红肿明显
过去30年间,重复胃镜检查均发现同样的病变。然而食管、十二指肠、结肠粘膜却从未发现类似病变。多次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均为阴性。内镜下多次获取标本活检,通过胃全层标本确认。典型的组织学检查结果见图B。
图2B示黏膜固有层广泛纤维化,同时伴有慢性糜烂性胃炎
图3Masson染色法可见胶原沉积
那么,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诊断:胶原性胃炎
背景介绍
胶原性胃炎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最早于年提出。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根据年龄和临床表现可分为2型,即表现为贫血、腹痛的儿童和年轻成人型,以及主要表现为腹泻的年长成人型。组织学检查以有10μm厚度的胶原带上皮下沉积为特征。该例患者病理学检查提示固有层广泛纤维化,同时伴有慢性糜烂性胃炎(图B)。胶原沉积通过Masson染色进一步鉴别(图C)。
对于胶原性胃炎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然而根据对胶原性结肠炎的理解,有假设认为胶原性胃炎应该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药物或食物抗原)及后天免疫激活(刺激了腺周成纤维细胞及胶原蛋白新陈代谢紊乱)相互作用的结果。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胶原性胃炎常见的症状有腹痛、消化不良、排便习惯改变、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体重下降及缺铁性贫血。关于贫血的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上皮下血管被胶原带阻塞有关。胃镜下可以看到粘膜结节、腐蚀、炎症渗出等(图A),尽管肉眼上看上去粘膜似乎是正常的。
既往的研究曾使用多种方法治疗胶原性胃炎,可取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大剂量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组胺受体拮抗剂、激素、硫糖铝、无麸质饮食、铁补充剂、铋剂,甚至是抗肿瘤坏死因子。
在过去30年随访中,该例患者尝试了多种饮食方式、长期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布地奈德、强的松、运动疗法及硫糖铝等,然而他的症状并未得到持续的缓解。尽管这个疾病令他非常烦恼,但他并未因此获得长期的并发症。
尽管胶原性胃炎的自然病程缺乏特异性,但大部分患者的病情相对缓和。
三、腹痛疑似心梗患者男性,53岁,持续腹痛23小时。
病例介绍
持续腹痛23小时。
入院前一日14:00时出现腹痛,脐周为主,持续性闷痛,腹痛程度较轻尚可忍受,不伴腹胀、胸痛、胸闷等不适。下午至夜间大便2次,量不多,成形,无便血及黑便,大便后腹痛稍有减轻。夜间无明显诱因腹痛程度加重,位置同前,伴大汗、恶心。无呕吐、腹胀,无发热、头痛、胸痛,未再解大便,有排气。
高血压1年,血压最高达/mmHg,未服用降压药,平时间断测血压~/80~90mmHg。糖尿病12年。十余年前曾行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
生命体征:T36.5℃,BP/85mmHg,HR70次/分。
一般情况:急性病容,自主体位,头面部多汗。
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心界不大,心率70次/分,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
腹:腹平,全腹压痛,脐周明显,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Murphy氏征(-),麦氏点无压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6次/分。
四肢:双下肢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双下肢无浮肿。
血常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
尿常规:尿糖和尿酮体均升高。
生化检查:转氨酶、肌酐、淀粉酶、脂肪酶正常;血糖明显升高,为16.99mmol/L;血脂基本正常。
动脉血气:基本正常。
心电图(腹痛持续存在):窦性心律,心率84bpm,V2——5导联ST段压低,T波高尖。
心肌酶检查:肌红蛋白、CK-MB、cTnI轻度升高。
腹部超声:肝脏血管瘤、胆囊壁息肉样病变,附壁结石不除外,肝外胆管、胰腺均未见异常,阑尾区未见异常。
立位腹平片:腹部可见少许肠管积气,未见明显气液平面。
初步诊断
1、腹痛原因待查,首先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不除外;
2、高血压3级;
3、2型糖尿病;
4、糖尿病酮症;
5、下肢静脉曲张术后。
鉴别诊断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心病危险因素:男性,年龄>55岁,高血压,糖尿病;ECG:前壁导联ST段压低;心肌标志物:cTnI(+)。因此,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性大。
(二)急性胰腺炎?
无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等诱因,无胆道结石病史;淀粉酶、脂肪酶(-),腹部超声胰腺未见明显异常,因此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目前证据不充分,尚需观察来排除该诊断。
(三)急性阑尾炎?
无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症状,麦氏点压痛(-);腹部超声阑尾区未见明显异常。同样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目前证据不充分,尚需观察,进一步除外该诊断。
诊疗过程
(一)冠脉造影
考虑该患者腹痛持续存在,并间断加重,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可能性很大,GRACE评分显示该患者为中危级别,行冠脉造影。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回旋支、右回旋冠状动脉包括左主干均未见明显狭窄。
(二)动态观察
1、后续心电图改变:V2——5导联ST段逐渐回落至等电位线。
2、心肌标志物变化:在入院第二天,肌钙蛋白达到最高值0.69ng/ml,然后逐渐下降,回归正常,BNP轻度升高。
3、超声心动:间隔轻度的增厚,射血分数基本正常,室壁运动未见异常,未见心包积液及瓣膜返流。
(三)治疗措施
到目前为止,该患者心肌损伤诊断成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不成立,因此未予抗血小板、抗凝的治疗,给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治疗,阿托伐他汀口服调脂治疗。
由于患者腹痛的原因尚未明确,因此暂时给予禁食水,静脉营养,留置胃管胃肠减压,间断的灌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同时患者存在糖尿病、糖尿病酮症,因此给患者降糖、补液、消酮体的治疗。
医生思考
腹痛、心肌损伤同时存在,作何思考?
心血管方面:
监测血压~/80~90mmHg。
血压间断升至~/90~mmHg(多在腹痛加重时)。
患者无胸痛、胸闷等不适,ECG、cTnI恢复正常。
腹部:
腹痛为患者唯一主诉。
持续腹痛,脐周为主,平躺稍减轻,活动后加重。
排气、排便后腹痛稍有减轻。
患者自行进食、水后腹痛、腹胀无加重。
查体仍为脐周轻压痛。
诊疗过程
探究
1、腹部CT平扫、B超未提示异常。CT平扫检查:右肾下极腹膜后主动脉前方实性占位。一般考虑为:腹主动脉瘤、异位嗜铬细胞瘤或者神经源性的肿瘤。
2、腹部CTA示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右前方软组织肿块,考虑肿瘤性病变,与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界限不清。该软组织肿块没有分界,可除外腹主动脉瘤,神经外科复诊之后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请泌尿外科以及普通外科会诊之后,考虑嗜铬细胞瘤可能性更大,转到普通外科继续治疗。
入院后7日抽血检查:儿茶酚胺结果显示肾上腺素升高,去甲肾上腺素明显升高。奥曲肽显像:生长抑素受体表达,性质待定。
手术
经内科外科会诊后决定,进行手术切除腹膜后的肿物,因为该患者具备以下的手术指征:
1、患者的临床资料不除外异位嗜铬细胞瘤;
2、若该患者腹膜后的占位为肾上腺外副节瘤,恶性程度较高,对患者的危害较大;
3、患者腹膜后的较大肿物,有必要开腹探查明确其性质;
4、患者及家属积极要求手术。
手术切除腹膜后肿物,术中看到肿瘤位于第三腰椎体前方,大小约3*5cm,质韧,后壁紧贴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前壁有肠系膜下动脉紧密覆盖,与周围组织尚存界限。术中患者血压一过性升高至/90mmHg。病理结果显示符合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而且伴广泛缺血坏死。
出院诊断
1、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心肌损伤、高血压;
2、2型糖尿病;
3、糖尿病酮症;
4、下肢静脉曲张术后。
补骨脂酊能不能治疗初发的白癜风谁清楚补骨脂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ysbj/6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南瓜该怎么吃告诉你20种健康做法
- 下一篇文章: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二科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