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结肠溃疡 > 饮食保健 > > 正文 >

ldquo摆摊rdquo不容易

溃疡性结肠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怎样可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地摊经济”最近突然火的不行!在江西瑞昌,代替一如既往“收摊缴械”的是,“城管喊你来摆摊”……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老百姓估计从不曾想过,地摊故事会有这样的反转。家住瑞昌的小吴也是其中的一员,然而,就在伙伴们如火如荼的摆摊之际,小吴却犹豫了!尽管他也跃跃欲试,可一想到可能腹痛腹泻、街边到处找厕所的情景,这摆地摊的事情,还是免了吧!原来,小吴是一名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UC)的患者,常人能做的事情比如摆摊,对于他来讲却并非易事!像小吴这样的UC患者,在中国乃至全球,还有很多很多……全球范围内UC发病率逐渐增长,中国是亚洲UC的高发国家UC是一种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目前全球范围内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逐渐增长趋势,其中北欧(24.3/10万人-年)最高[2]。现有资料显示,UC在亚洲的发病率也呈逐渐增长趋势,其中印度和中国为高发国家(图1),中国UC的汇总发病率为1.21/10万人-年[3]。图1:-年亚太地区的UC发病率[3]UC病变持续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UC可累及直肠、结肠,导致肠黏膜持续性炎症反应[4,5],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排粘液脓血便,甚至稍有腹压增加就会出现排便。有的患者就会像小吴那样,因害怕找不到厕所或弄脏内裤而尽可能减少社交、娱乐,长此以往严重影响生活。令人不无担忧的是,随着发病时间增加,UC会不断进展、加重。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发现,约50%的UC患者在确诊后其疾病活动会长期持续或间断存在,甚至逐渐加重[6]。随着UC病变的持续进展,不良预后风险还会不断增加,如结构性肠损伤[7-8]、结直肠癌发生风险增加[9-10]、结肠切除手术风险增加[6,11]。UC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主要表现为疲劳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不佳等。一项基于人群的IBSEN队列研究评估了IBD患者在发病后10年期间的工作能力丧失情况,结果显示,UC患者发生工作能力丧失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8倍(95%CI:1.4-2.3)[11-12]。UC的治疗要求目标如此看来,UC的危害不言而喻,如何有效治疗UC,延缓疾病进展,防治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既往荟萃分析证实,UC早期获得黏膜愈合与长期预后改善相关,开始UC治疗后第1次内镜评估时获得黏膜愈合(MH)的患者与未获得MH者相比,获得长期临床缓解、避免结肠切除手术和获得无激素临床缓解的概率更高[13]。有学者提出,可将“黏膜愈合”视为IBD的“高级治疗目标”[14-15]。然而,现有的药物治疗未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

■传统药物治疗中重度UC疗效欠佳

一项系统评价分析了传统治疗方案对于中-重度IBD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传统药物在中-重度IBD患者中的疗效缺乏高质量证据等级的评估,绝大多数研究的质量为极低或低,尤其是在缓解维持方面(表1)[16]。表1:传统药物治疗中重度UC研究汇总[16]

■激素依赖发生率高,不良反应多

UC患者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容易产生激素依赖,据国外研究报道,随访1年时UC患者中的激素依赖发生率为22%;国内报道首次接受激素治疗的UC患者随访1年时激素依赖发生率为32.9%[17]。此外,长期大量使用激素可能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存质量,特别是对于儿童(阻碍生长发育)和老龄患者(骨质疏松、高血压、高血糖等)[17]。国内外共识均指出,对激素依赖的IBD患者,应采取有效疗法以减少激素用量并力求最终达到无激素缓解。

■TNF-α抑制剂继发性失应答影响UC长期治疗达标

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是目前常用于UC的生物制剂,但其仍存在继发性失效和不良反应风险等问题,TNF-α抑制剂继发性失应答将影响其长期治疗达标[18-20]。两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TNF-α抑制剂随访至第54周时有66%的患者未达到临床缓解,随访至第30周时有74%的患者未达到临床缓解(图2)[21]。图2:两项研究显示TNF-α抑制剂继发性失效影响维持长期缓解的治疗目标[21]

■TNF-α抑制剂可能增加严重感染和肿瘤风险

此外,有研究显示,TNF-α抑制剂与增加感染、恶性肿瘤(如淋巴瘤、黑色素瘤)发生风险相关[22-23]。表2:IBD患者中的癌症发生绝对风险,以及调整后的癌症发生率[22-23]维得利珠单抗,为UC治疗达标带来全新选择注射用维得利珠单抗(VDZ)全球IBD治疗领域唯一的肠道选择性生物制剂,欧美国际指南推荐其为IBD治疗一线生物制剂[5,24],目前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正式进入中国。首个头对头比较生物制剂的VARSITY研究[25]显示,在中-重度UC患者中,第14周VDZ组的临床应答率为67.1%,显著高于阿达木单抗(ADA)组的45.9%(95%CI:14.4-28.0),且组间差异早在第6周即可见,并持续至第52周。此外,第52周时的临床缓解率VDZ组显著高于ADA组(31.3%vs.22.5%,P=0.)。第52周黏膜愈合率VDZ组亦显著优于ADA组,分别为39.7%和27.7%(P0.)(图3)。图3:VARSITY研究,治疗第52周时的黏膜愈合率对比[28]VDZ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长期治疗中严重感染、输注相关反应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都较低[26]。

小结

UC持续进展、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有药物治疗未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且存在部分安全性问题。全新机制的人源化肠道选择性生物制剂VDZ具有快速控制疾病、长期临床缓解率、黏膜愈合率高、安全性好等特点。VDZ的获批无疑为中国大陆UC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和希望,像小吴这样的UC患者,“摆摊”的自由人生,或许就在朝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年?北京).

[2]UngaroR,MehandruS,AllenPB,etal.Lancet.Apr29;():-.

[3]NgSC,KaplanGG,TangW,etal.AmJGastroenterol.Jan;(1):-.

[4]MagroF,GionchettiP,EliakimR,etal.;EuropeanCrohn’sandColitisOrganisation[ECCO].JCrohnsColitis.Jun1;11(6):-.

[5]RubinDT,AnanthakrishnanAN,SiegelCA,etal.AmJGastroenterol.Mar;(3):-.

[6]SolbergIC,LygrenI,JahnsenJ,etal.ScandJGastroenterol.;44(4):-40.

[7]TorresJ,BillioudV,SacharDB,etal.InflammBowelDis.Jul;18(7):-63.

[8]BergDR,ColombelJF,UngaroR.InflammBowelDis.Apr1.pii:izz.doi:10./ibd/izz.

[9]YashiroM.WorldJGastroenterol.Nov28;20(44):16-97.

[10]RutterM,SaundersB,WilkinsonK,etal.Gastroenterology.Feb;(2):-9.

[11]FumeryM,SinghS,DulaiPS,etal.ClinGastroenterolHepatol.Mar;16(3):-.e3.

[12]H?ivikML,MoumB,SolbergIC,etal.Gut.;62(3):-.

[13]ShahSC,ColombelJF,SandsBE,etal.ClinGastroenterolHepatol.Sep;14(9):-.e8.

[14]UngaroR,ColombelJF,LissoosT,etal.AmJGastroenterol.Mar22.doi:10./ajg.0000000000083.

[15]顾于蓓,李胡.中华炎性肠病杂志.,2(2):-.

[16]Dami?oAOMC,deAzevedoMFC,CarlosAS,etal.WorldJGastroenterol.Mar7;25(9):2-7.

[17]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建立全国通用的炎性肠病诊治过程的关键性质量控制指标的共识意见.中华炎性肠病杂志.,1(1):12-19.

[18]YanaiH,HanauerSB.AmJGastroenterol.Apr;(4):-98.

[19]Ben-HorinS,ChowersY.AlimentPharmacolTher.May;33(9):-95.

[20]GisbertJP,PanésJ.AmJGastroenterol.Mar;(3):-7.

[21]RutgeertsP,SandbornWJ,FeaganBG,etal.NEnglJMed.Dec8;(23):-76.

[22]NyboeAndersenNetal.BMJ;:h.2.Remicade(infliximab)ProductMonograph.Availableat:
转载注明: http://www.qwoao.com/ysbj/11640.html

Copyright 2008-2009 http://www.qwo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结肠溃疡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